初高中生如何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需掌握这几点
2019-11-01 16:22:03 来源:腾讯教育

如何准确的掌握作者的感情、观点,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脉络,按要求对症解答题目,成为了做好阅读理解的难点。

作为语文试卷中占比分比较大的题目,每一个老师和家长对于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普遍答案就是“多读”。多读当然没有错,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常用的办法,毕竟熟能生巧人尽皆知的道理。但也有不少孩子为此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的文章,做题时把材料也读了好几遍,可在做题上总是不尽如人意,心里常常感到茫然无措。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历而进行的加工创造,而每一个读者也因为理解、阅历以及艺术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巨大的差异。

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来说,最难要属记叙文(文学类)阅读理解,因为此类文章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像说明文那样重在介绍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如何准确的掌握作者的感情、观点,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脉络,按要求对症解答题目,成为了做好阅读理解的难点。

1 读材料

阅读理解材料内容广泛、题材各异,试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和记忆能力。对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而言,难就难在可以有多重理解和解读,却只有规范统一的唯一答案。

这个答案的得出,一是根据文章作者的个性表达和时代背景,二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审视人情事理。这两个角度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因为阅历和思想高度的差距,都有一定的难度。比如马克·吐温《麦琪的礼物》一文,青春期的孩子们能够解读的是纯粹的爱情,而而立之年的成人能够品味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忧伤,而站在时代大大背景下表达的却是美国最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辛酸。以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而言,孩子的理解是没有错的,但对题目的答案而言爱情的解读却失之肤浅而不能够得分。

因此,在阅读材料时,先从字面体会文章的语言含义、写作方法和作者情感,根据文章体裁,归纳出明面上的“谁在哪里干了什么”、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文章的论点、论据。同时,也要学会发散思维、联想记忆。结合日常课本中学习的经验,特别是同一个时代背景下文章的表达,努力提高理解的高度,尝试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去看待文章的内涵。很多文章虽内容不同,但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

而且,除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主旨让孩子难以把握外,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也是一大难点。表达手法的运用跟文章的中心思想,跟作品诞生的时代也是息息相关的,同类、同时代文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的对比,也是答对题目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