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第一批高考状元 现在他们是否依旧辉煌如初
2019-08-08 08:34:43 来源:星空下的夜话

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人们的命运再次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除此之外,高考制度的恢复培养了各个行业人才,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满足温饱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读书看报获取知识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尽管当时不乏有人对学习知识有着迫切的渴望,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上学读书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除了通过书本报纸这少得可怜的途径能得到有限的知识外,基本上找不到其他途径了。

尽管当时的生活那样艰难,但还是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高考状元,十分惹人瞩目。其中就有两位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高考状元,他们是如何在那样不平凡的岁月中获得非凡的成绩的,现在他们是否依旧辉煌如初呢?

第一位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浙江省状元,他叫宋安澜。宋安澜自幼学习成绩就很出众,曾就读于杭州市清河中学,高中毕业后便被下放到浙江萧山参加农村体力劳动,从事耕田、插秧、收割稻谷等劳动。在此之前,宋安澜从未这样大强度的劳动过,身体经受着来自劳动的磨砺。

即便劳动的生活很辛苦,他从未被生活的艰苦磨灭掉对知识的追求,在“上山下乡”期间,他的行李很简单,就是一套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学习成为了他那些年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慢慢形成了自己坚韧的品格,他那种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使他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并被清华大学所录取。

如今,宋安澜在创业和投资两方面都有丰富经验,并在高科技领域里有渊博知识。他尤其注重对高科技领域的早中期企业的扶植。2000年1月份他正式加盟软银中国,主要负责投资及管理,目前担任近十个高科技公司的董事,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参加1977年恢复高考,取得了北京市第一位女状元刘学红被北京大学录取。繁重的劳动从未停歇,学习的热情未曾削减。劳动与学习在她那个时代伴随着她砥砺前行。她当年写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高考作文在成绩出来前就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她的成绩中100分的语文考取了99分的成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深造一直是她的梦想,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说“如果没有高考,我应该也会和当年留城的同学一样,做售货员,或者顶替父母做些普通的工作,和现在的视野不一样,关心的东西也不一样。”

刘学红将她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中国青年报,她对职业的热爱感染着所有不懈奋斗的年轻人们。大学毕业后,刘学红一直在中国青年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来又历任了中国青年报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电脑网络部主任等职务。后来在2000年参与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并担任总经理至今。

高考恢复,是时代的机遇。时势造人才,除了这大好的机遇外,还需要有上进心的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发奋学习,实现自己的心之所向。这两位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高考状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先锋。

每年高考,都会引起社会各个群体的关注。高考,它是一个人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们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成败在此一举。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人生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他们朝着他们所期盼的方向努力着;有些人也许对未来的方向还很迷茫,但他们知道拼命努力奋斗就对了;还有些人选择得过且过,这辈子平凡度日就好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即便你是高考状元,你没有考上大学,生活都要继续,奋斗永不停止。

时隔几年,总有好事者喜欢回过头去追问一句,当年的状元现在混得怎么样了?

并不是每位状元的成长之路都是一帆风顺,有的状元也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扰,或是感情受挫、或是事业不顺。生活的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论是外部因素,还是来自个人的因素,他们都有自己发展的选择。不过,无论状元是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发展,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打拼,毕竟他们经历过同龄人未曾经历的跌宕起伏,他们早已具备了胜不骄、败不馁的淡然素质,即使短暂的失利,也都属于人生发展的“过去式”。

不要再追捧“读书无用论”了,现在还有不少大学生还在问读书有什么用的问题,这样的发问不过是对自己未来迷茫无助的一种表现。读书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它还是让我们开眼看世界,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一个途径。读书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终生学习,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