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将如何改革发展?19日对外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给出答案。细察这份4万多字的文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大大小小的目标,其中,“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话题引发舆论关注。
教育“十三五”规划,再提中小学生减负,首先表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如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等,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可以说有别过去减负措施“头痛医头”的做法。特别是,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将会实现减负的可持续性。
回顾教育减负历程,从国家到地方,尽管各级教育部门的“减负令”,锲而不舍地推出了数十年,却难见实效,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官方释放的减负利好消息,似乎并未收到多少舆论赞许。近日,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尤其是家长圈掀起不小的波澜。此文间接提出的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学校在实施减负,但是因为升学压力不减,家长又纷纷为孩子增负。有专家评论,只要应试教育还在,真正的减负只是“看上去很美”。
可见,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小目标”,需要各方合力打持久战。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既然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是学校和家长的美好愿景,那就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法则,不要“好心”反而扭曲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再者,教育“减负令”,应增加处罚条款,不仅针对教育部门和学校,家长违反了“减负令”,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惩戒,以此倒逼他们善待自己的孩子。
特别是,若想教育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对基础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高考招生,要打破“唯分数是举”的选才机制,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以此倒逼学校回到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驾齐驱”的健康发展轨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谎言,是父母在教育上偷的懒
相关推荐
新闻排行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