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小升初”演变
记者多方采访,为您梳理出扬州十余年来“小升初”的演变。
1998年之前
相对就近,择优推荐
1998年之前,扬州中学初中部、扬大附中初中部、梅岭中学三所学校的“小升初”形式,遵循的是“相对就近,择优推荐”原则,即将市区按照三所学校的位置分为三片,根据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成绩来分配推荐名额。推荐名额从17%—22%不等。
三所初中的“划片”中每片都有一所优势小学。当时的育才小学为扬州中学初中部片区优势学校,汶河小学为扬大附中初中部片区优势学校,梅岭小学为梅岭中学区域优势学校。优势学校的推荐名额比例一般较高,达到22%。另外一些小学,推荐名额比例相应降低。而推荐的形式,是根据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
“1998年之前那段时间,因为所有推荐的学生都是以分数为基准,当时的毕业考试成绩还是百分制,不像现在的等级制,即使相差一分也有区别。”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介绍。当时学生负担也相对较轻,“反正不管谁都是要毕业考试的,成绩好的被推荐。”一位1997年曾参与“小升初”的人士告诉记者。
随着江苏省教育部门对于高中创建四星高中的新要求(一般不得有初中部)以及当时教育产业化的导向,公办高中初中部开始采取逐步萎缩、停招的方式取消。比如原来每一年级招6个班,次年改招4个班,依年再减。初中递减则高中递增,初中部的教师除退休的外,其余的转入高中。
1998年,扬州中学初中部停止招生。次年,扬州中学树人学校创办。此后不久,扬大附中初中部也停办。
1998年—2004年
梅岭中学电脑摇号
1998年当年开始,梅岭中学开始实施电脑摇号。将学生的有关资料输入电脑,不论学习成绩,只输入报名号、姓名、性别,运用随机函数设计程序在派位现场由电脑给每个学生一个随机号码。学校就根据这个号码来录取学生。
梅岭中学采用这种方式招生一直到2004年,实施了整整7年。
2005年—2007年
从自主选拔到严禁考试
2005年,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促进,梅岭中学也开始实施自主选拔的形式。
2007年,教育部门进一步严禁“小升初”考试,小升初公开考试阶段结束。
相关推荐
新闻排行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