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图书材料起家的亿童文教和从电动玩具产品起家的嘉达早教,是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中从事早幼教领域最醒目的两家。
有意思的是,两家公司有很多相同点——从股权结构看,都是“夫妻店”,挂牌新三板的时间相隔仅半年,现双双跻身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营收数亿,服务0-6岁儿童用户。目前,双方均在幼教产业链上朝纵深方向拓展。
但两家也有不同之处——亿童文教公司创立晚于嘉达早教。两者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亿童文教主要向幼儿园提供图书、玩教具等;嘉达早教则通过经销商向个人用户提供硬件产品,主要面向0-6岁儿童。
本文中,我们将对两家公司从发展历史、业绩表现、资本动作等维度进行对比,看看他们在早幼教领域中是如何发展转型,又是如何掘金的。
ROUND1——2B、2C路径不同
亿童文教:先2B后发力2C
亿童文教将自己定位为幼儿领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起步于2008年,从幼儿园图书材料起家,2010年成立教育装备研究院扩充玩教具产品。2011年响应教育部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政策,发力区域活动材料。
2015年,亿童文教切入家庭教育领域,与PE机构硅谷天堂合资成立古立古豆,后来又将其整合为全资子公司。同时,公司与美国的儿童杂志商highlights合作引入家庭教育内容,出品一套简体中文版的系列图书。但现阶段家庭教育产品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尚未产生收入。
2016年,亿童文教从传统的线下业务突破,开始发力线上,推出幼师网校、亿童课件及平板电脑等在线教育产品,今年下半年将上线家园互动产品家园通。
现阶段亿童文教业务线覆盖了幼儿园图书材料、玩教具装备、在线教育、师资培训和家庭教育等领域。从2015年财报看,图书材料依然占公司收入的七成以上。
(亿童文教2015年报)
嘉达早教:先2C后谋2B
相对于有8年历史的亿童文教,将自身定位为早教产品提供商的嘉达早教已经有了24年历史。嘉达早教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澄城嘉达电子玩具厂,位于玩具厂商集聚的汕头市澄海区。
2004年以前,嘉达早教主要生产益智车等电动玩具产品,并销往海外市场,2004年公司研发出第一台学习机,之后公司逐步将产品定位于具有学龄前儿童益智功能的早教产品。2011年开展早教培训业务,成立校企合作学前教育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嘉达学前教育研究院。2012年推出婴童系列产品,开始注重内容研发与培训服务。
嘉达早教在财报中称,公司2015年下半年开始意识到转型压力,2016年上半年从传统制造向教育行业转型, 提供的产品也更倾向于早教科技产品和教育内容,为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提供培训服务也是其转型的表征之一。从2015年财报看,来自学习机、点读笔等教育器具的收入占公司收入的七成。
(嘉达早教2015年报)
亿童文教的产品主要服务于幼儿园,提供图书教具等学前装备。而嘉达早教主要面向个人用户,提供学习机、点读笔、婴童车等产品。两者后续的发力方向均为扩充产业链,开始互相渗透。前者发力家庭教育,开始推进面向个人的产品,而后者也开始发力早教内容,为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提供培训服务。2B、2C其实殊途同归。
ROUND 2 —— 发展过程业绩表现各异
亿童文教:营收利润同增
梳理发现,亿童文教营收、利润已实现稳步增长。2016年上半年营收2.53亿元,净利润6028万元;图书业务营收1.53亿元,占比70%,而玩教具业务营收1亿元,占比逐年提升。以图书材料为主业的亿童文教目前毛利率超60%、净利率超20%。
目前,亿童文教正在发力建设师资培训体系,已在22个城市设有培训中心。据披露,公司近千名员工中的1/3均为培训讲师,每年为全国幼儿园培训园长教师3万场次。依托培训业务,公司采用了“以培训促销售”的营销模式,以扩大幼儿园的覆盖面。
此外,亿童文教还筹建了学前教育装备产业园,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通过400余家经销商向各地的4万所幼儿园输出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密度的经销商网络覆盖的基础上,公司今年加强对经销商的控制权,斥资近5000万元控股部分经销商,加强渠道管理,未来还将继续收购业绩良好的经销商。
嘉达早教:转型压力影响业绩
以生产玩教具等硬件产品为主的嘉达早教目前毛利率约30%,净利率在12%左右徘徊。
在2014年之前,拥有更久历史的嘉达早教营收每年均高于亿童文教,但在2014年两者营收持平,之后亿童文教迎头赶上。
2016上半年,嘉达早教营收、利润均跌幅过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12万元,同比减少58.43%;净利润542万元,同比减少70.76%。
对于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比下滑,公司解释称原因包括市场环境、业务转型、管理问题等方面。
嘉达早教过去的销售渠道主要以玩具展销会为主,且主要用于境外销售,市场集中于拉美、中东、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学习机曾经一度是公司的主导产品。但公司称近年来传统制造业整体环境不景气,外销订单减少,价格竞争比较明显。
公司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意识到转型压力,加上周期性明显的特征,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整理,今年上半年由国外市场向国内市场转型,由传统制造业向教育行业转型,由实体产品制造商向早教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教育内容业务的开展导致配套的硬件生产需要升级改造,销售量随生产线更新降低。销售重心转为大陆市场页面临着初期国内市场尚未完全打开的局面。
财报中也坦言,战略布局方面,嘉达作为20年传统制造企业,人才和资源是转型中的短板,急需产业资本、战略投资者的协同效应,但至今自身一些新业务一直未启动及落实。
除了加强和拓展国内市场,整合优化研发资源之外,通过资本运作整合产业链资源也成为嘉达早教这场硬战的重要一步——
2015年11月,嘉达早教6630万元收购深圳嘉亨泰51%股权,后者主打家万虹学习电脑,在全国拥有大量终端销售网点,以帮助公司将市场转向国内。2015年12月,嘉达早教又以3000万元收购幼儿园多媒体课程提供商北京达润教育28%股权,后者拥有《学前直通车》、《开心全课程》等多媒体互动课程。
“未来公司将依托嘉里乖乖平台,以星嘉比、嘉亨泰、嘉达本部为产品提供端,北京达润、成都品趣为内容提供端,同时整合益乐童及其他早教机构、幼儿园,构建层次化体系化的亲子教育产业链”,“理论研究+产品开发+服务”三位一体的早教产品提供商将是其转型目标。
ROUND3——资本市场助力几何?
亿童文教与嘉达早教均以家族企业起家。
亿童文教的实际控制人为陈先新与曾长姣夫妇,合计在公司持股55%;嘉达早教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则为陈树佳及吴树侬夫妇,累计持股38%。
亿童文教2013年7月挂牌新三板,属于最早挂牌的一批。嘉达早教也不落后,2014年1月成功挂牌,两者也均为创新层公司。
亿童文教现市值近30亿元,今年2月,定增融资1.6亿元。此外亿童文教还曾聘请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硅谷天堂担任公司3年的财务顾问,锦上添花壮大财务运作能力。
从资本动作上看,市值6亿元左右的嘉达早教更为频繁。
资料显示,嘉达早教早在2012年10拟进行IPO,接受申万宏源证券辅导,2014年1月挂牌新三板后,公司决定暂时中止辅导工作。此后嘉达早教又进行了3次定增,2014年11月完成2310万元的第一次定增,2015年4月完成5000万元的第二次定增,目前3亿元的第三次定增正在进行中。2016年6月,主推“生态城镇+”文化教育战略的A股上市公司棕榈股份拟斥1.7亿元参与嘉达早教定增。
除了定增方式外,嘉达早教的股东还向银行质押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树佳、董事吴树侬以及公司股东陈潮钿还为公司1.55亿元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鲸观察】
从上述两家以早教实物产品起家的公司发展转型动作看,老牌企业嘉达早教因历史包袱正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转型,亿童文教则在转型之路上表现出黑马姿态。
两者的发展之路都是软硬结合以及拉长产业链条,从目前它们的营收构成看,传统主业带来的收入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转型效果的显现还需要时间。
从二者处境的异同点中不难看出,二者的发展变化与剧烈变化的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机点读笔等科技产品曾经在市场兴盛一时,但近年来随着手机平板等通用移动设备的普及而有衰落的趋势。而中产阶级崛起、二胎开放等原因促进了幼儿园的兴起,为此服务于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幼教材料、幼教内容等产品逐渐兴起,家庭教育也在快速发展。
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我国现阶段0-6岁儿童1.3亿左右,每年新生人口接近2000万,不断增长的儿童数量带来的巨大需求持续推动着早幼教产业链公司的发展。80、90后父母也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买单,城市家庭平均每年投入在孩子早幼教相关的费用达上万元,2015年城镇家庭在早教方面的总支出3500亿元左右,未来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此外,现阶段早教领域公司市场集中度低,知名公司屈指可数,公司的成长性有巨大的想象力。
不过,早幼教领域虽是蓝海,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例如进入“门槛”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人才缺乏、标准缺乏、课程和产品开发及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这一行业目前鱼龙混杂,依然处于野蛮生长状态。
虽然亿童文教和嘉达早教切入幼教的立足点不同,但在做大做强后将呈殊途同归之势,除了它们的贴身肉搏,二者也将面临着直接的激烈竞争,未来发展孰优孰劣我们暂且期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