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多地注重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忽视了对看似“不太有用”的文学素养的提升。一些高校则在“唯就业率论英雄”的导向下,教育功利性日趋严重。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向能“现学现用”、实操性强、见效快的科目倾斜,使得学生们缺少接触文学的机会,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学素养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精神境界的提高非常重要。大学阶段是接触多元文化、开拓视野的好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文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大学生文学素养偏低甚至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9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7.6%的受访大学生感觉身边同学对文学素养不够重视,49.7%的受访大学生直言当下高校整体缺乏文学氛围,90.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环,而人文素养包含人格的塑造、知识系统的健全和合理的思考,它关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直接影响。
半数受访者感觉高校整体缺乏文学氛围,近四成认为身边的同学对文学素养重视不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下的整个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推崇“技术至上”,重理轻文,重技轻道,文科生远没有理科生、工科生吃香。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多地注重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忽视了对看似“不太有用”的文学素养的提升。一些高校则在“唯就业率论英雄”的导向下,教育功利性日趋严重。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向能“现学现用”、实操性强、见效快的科目倾斜,使得学生们缺少接触文学的机会,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学生,尤其是理科、工科学生,日常课程多,在自身文学素养提升方面,分配的时间少,无暇阅读文学著作。另外,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很多人或忙着考研,或忙着找工作,就算有点空闲的时间,也被手机给牢牢“焊住”了。或者打游戏,或者仅在手机上进行快餐化、碎片化的浅阅读,浮躁的心很难静下来与厚重的文学经典对话。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文学素养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大学应采取实际措施,增设文学鉴赏选修课程,增加大学生文学实践活动,提升文学类活动质量等,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升文学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缺失人文素养难言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是跛脚的,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却无人文情怀且又自以为是的“人才”,这样的人是一个畸形、零碎、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来源:深圳特区报 ■ 谢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