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各种新鲜有趣的展览盘活“储物间”
2019-04-25 17:01:04 来源:文汇报(上海)

近年来,随着文博产业的走红,大学校园也刮起了一股博物馆热潮。据保守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拥有450座高校博物馆。然而,与众多的数量形成对比的是其冷清的人气——平均下来,每座高校博物馆年参观规模仅5万人次。

如何扩大影响力?在近日举行的“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开班式上,多位博物馆专家表示,高校博物馆堪称科学、文化的大宝库,其学术气质“无与伦比”,关键要办出特色、讲好故事。

主动融入社区,吸引人气,做大影响力

仔细盘一盘,高校博物馆里的宝藏还真不少:一条长达18.4米的抹香鲸标本可谓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华东政法大学收藏了“华人神探”李昌钰的侦查工具;建在东华大学校园里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综合反映我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专业博物馆……这里面的一件件宝贝,都是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

尽管这些博物馆隐身于 ?“象牙塔”内,规模和影响力有限,但背靠大学正是它们最大的特色——自带一种学术气质。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说:“高校博物馆的学术氛围、科学资源无与伦比,是公众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之一。”

当然,要展现自身的吸引力、深挖社会价值,还需高校博物馆主动作为。安来顺指出,融入博物馆所在社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他举例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博物馆就通过举办当地原住民语言博览会而成功切入社区,做出了影响力。如今,这一博览会已连续举办15年。相比之下,我国70%以上的高校博物馆每年举办的临展普遍不足三个。

如果能让展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那就更好了。在美国高校博物馆工作了40年的吉尔·哈茨说,她所在的博物馆和大学之间形成了紧密合作,无论历史学、天文学,还是生物学,各学科教师都会到博物馆租借展品用于课堂授课。这背后其实也体现了博物馆管理思维的转变,哈茨说:“过去,我最讨厌的就是教授们来借展品,因为这可能会损坏展品。后来,我们想通了——过去,我们以展品为本;现在,一定要以人为本。”

用各种新鲜有趣的展览盘活“储物间”

“观众们能从公共博物馆了解昨天和过去,而高校博物馆里则有更多的今天和明天。”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说,高校往往是最新科研成果的灵感来源地甚至是诞生地,在专业领域可作为各类公共博物馆的有益补充。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郑奕认为,如果能与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联动,高校博物馆完全有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在香港中文大学,由专业师资力量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会对校园博物馆提出各种展览建议,学校甚至还尝试让学生和老师担纲策展人。”郑奕说,通过各种新鲜有趣的展览盘活校园藏品,让高校博物馆不再只是清冷的“储物间”,类似做法值得借鉴。

不过,高校博物馆的运营也存在着“先天不足”。据了解,我国高校博物馆均由高校自主开办、自主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博物馆的办馆水平。受到经费等因素制约,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现有藏品的价值尚不能得到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