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再过两天,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如约而至。在这个时刻,我们自然要将目光对准平时或许默默无闻的教师群体。不过今年,在这份关注的目光中,或许要多一份复杂的情绪。
就在不久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除癌症女教师的新闻让人愤怒而唏嘘;长江学者茆长暄被上海财经大学解聘的新闻也引发了人们的一片热议。而长期以来,“青椒”抱怨科研压力沉重,教授指责高校过分行政化的言论更是不绝于耳。“教师”这份曾经给人无限幸福感的职业,为什么变得似乎不那么“幸福”了呢?
为探究什么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本报特借助网络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实地采访了若干高校一线教师,希望通过这些数字和话语,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调查结果选登
■中国科学报记者 陈彬 温才妃 韩琨
●除了工资,我们还需要什么
在本次调查中,以“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为主题,我们共收到296位高校教师的调查回复。在这些教师中,男性教师共16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6.08%;女性教师1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92%。在年龄分层上,22~35岁、36~45岁、46~55岁、55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比35.47%、40.88%、20.27%和3.38%,参与调查者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相应的,其职称比例也分别为讲师占51.69%,副教授占比29.73%,教授占比18.58%。而在学科分布上,人文学科与理工科的比例基本为1:1。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您目前的工作满意度如何?”“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您认为学校最应该改善的条件有哪些?”而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值得思考的结论。
●总体满意度堪忧
针对教师目前的工作满意度问题,我们采取了十分制计算,即1分为“最不满意”,10分为最满意。从调查的整体结果看,296名参与调查者给出的平均分数(总分数/总人数)为5.8。如果换算成百分制的话,这个分数是“不及格”的。
在分数的分布上,共有214位受调查者选择了5~8分,这一数字要占到受调查者总量的72.2%。与此相对的是,仅有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高于8分的分数,也正是这一偏低的比例拉低了最终的“平均分”。这也说明,目前高校教师的整体幸福感应该还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绝大多数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并不完全满意。
如果我们将受调查者按照所在学科和职称的不同加以细分的话,就会发现,讲师的不满意度要大于副教授和教授,理工科教师的不满意度大于人文学科教师。其中对现状最不满意的是理工科讲师,其平均打分只有5.34;其次是人文类讲师,平均打分为5.65分,总体现状最满意者为人文类教授,其平均打分为6.63分。
对于“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您认为学校最应该改善的条件有哪些”的问题,我们设置了硬件环境、行政环境、科研环境、教学环境、晋升环境,以及其他环境等六个选项,受访者可以自由选择多个选项。从结果上看,认为最应改善晋升环境者达到73.31%,是所有受调查者中最多的。其次为科研环境和行政环境,其比例分别为66.89%和69.26%,而除此之外,选择硬件环境和教学环境的比例仅仅只有40%左右。
对于这样的分布比例,相信很多人并不意外。毕竟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加大,国内高校硬件环境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对于教学环境的不满率低,其背后可能更多地源自于目前高校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导致教师在这方面并无太大压力。于是,教师们的不满便集中在了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科研、行政和人事管理方面。
●难以解释的差距
在此次调查中,“晋升环境”成为了最令教师们不满的一项因素,这一现象或许和此次受调查者的职称分布有关,毕竟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属于讲师身份,对他们而言,晋升职称是自己的“头等大事”之一,而这一点也得到了相关数据的支持——在参与调查的153名讲师中,有126人(占总数的82.35%)都选择了这一项,足可见目前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的晋升压力,以及对于目前高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满。
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相对于讲师群体,已经晋升为教授的受调查者最为不满的是“科研环境”,选择这一选项的教授比例高达87.27%。而在讲师群体中,这一比例仅仅只有55.56%。众所周知,在高校中,教授的科研条件和资源其实是要优于讲师的,出现如此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源于教授对科研环境更加“高标准严要求”,那么,在对教学环境的不满意度上,教授与讲师的选择比例几乎是一样的(讲师41.18%、教授40%),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差别不大的性别
同样有趣的还有男女教师对于自身幸福感的认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高校,女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要大于男教师,自身的幸福感也要更低一些,但此次调查的数据并没有支持这一观点。
比如,在对自身工作满意程度的打分中,女教师的平均分数(5.94分)是要高于男教师分数(5.69分)的。其中,女教师选择最多的分数(占总数的27.69%)为7分,而男教师选择最多的分数(占总数的19.88%)是6分,虽然差距不大,但至少说明在工作环境中,女教师要更容易满足。
在对自身不满意因素的选择中,男女教师的选项布局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不过有意思的是,两者之间唯一有一些差别的选项竟然是“行政环境”。选择这一项的男教师比例要比选择这一项的女教师比例高出约6%。这一数字背后,是否也暗示了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性别歧视”呢?我们不得而知。
●无处不在的资金问题
针对教师不满意因素的调查中,我们对于“硬件环境”的定义是“硬件设备的方便性、先进性,以及使用设备的便捷性”。很显然,对设备使用率更高同时要求也更高的应该是理工科领域的教师。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人文类教师对于硬件环境的不满意度要更高一些。
具体而言,有38.26%的理工科教师对硬件环境不满,而相应的人文类教师比例为41.5%。
虽然比例并不算高,但这足以反映出目前在高校科研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上,文科科研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相关硬件设备难以满足需要的现实。而在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文科科研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的老问题。
提到资金问题,就不能不提另一个与钱有关的老问题——收入问题。
在此次问卷中,我们有意规避了收入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收入低的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共识,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收入问题依然在调查中成为了“热点话题”。
在此次调查中,总共有130位受调查者在问卷的最后针对如何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中,有45位受调查者直接提到了提高教师收入问题,这一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近35%。在这中间,既有提高一线教师和青年教师工资收入的要求,也有针对目前教师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反映。有教师甚至直言,收入要达到中等偏上,让大家“有尊严地生活”。
总之,对于收入问题,高校教师还有着太多的话想说。
面对面
教学王琳,来自陕西
对于我这样任教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是我目前遇到的最大烦恼。
学校要求一学年完成300课时,平均下来一周大约10课时,但现在高校里有一种普遍现象,教学上爱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以至于青年教师的课时量远不止如此。有些青年教师一周的课时量达16至20课时,从周一到周五排得满满当当。而且课时费相对较低,超出任务量的课时才计课时费,一课时仅20多元钱,且教学在职称考评上所占权重过低。因此,很难调动教师在教学上的积极性。
有资历的教师可以完成基本课时量后不再过多地接教学任务,但青年教师通常会被安排一些额外的课程。有时候,研究生的课程也会让我们上,课时费相对本科生要高一些,这也许能吸引到一些青年教师上课,但更抹不开的是人情。去年,我婉拒了一门研究生课程,但今年学校再找我上课,我就不好意思推辞了。
除此之外,教师们普遍对教学的抱怨是排课过于零散。由于我们学校有多个校区,大家都希望课程尽量排得相对集中,希望留下整块时间用于科研以及更多的活动。我希望,学校给教师教学创造更宽松的环境,能够从现实的角度改善教师教学的待遇、职称晋升环境,从而更加重视教学。
科研李天,来自湖北
别看中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巨大,但是公平性、人性化依然很欠缺 。
我们的科研主要依靠纵向课题,但地方院校的科研经费获取渠道远不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排除硬件、师资等不如后者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参与课题盲评的评委多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大牛,甚少有地方院校的专家进入。而且评审组仅为3人,如果能吸纳更多地方院校的专家加入评审组,且总人数改为10人左右,更有利于保证其科学性与公平性。
教师们平时的科研压力很大,一周几乎无休息,教室、实验室、家三点一线。科研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职称、量化考核以及生活成本的飞涨。在评定职称时,评委主要看的是国家基金主持的项目,对于这类项目的争取,前期要作大量的准备,没有人敢懈怠。学校的考核一般以一年为限,然而,有些项目周期长,三五年无法结题,考核能否通过也让一些教师很担忧。教师的待遇不高,但现实的生活成本飞涨,这是高校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但现在科研经费管理非常严格,教师从科研中获得的收入很有限。
此外,这种严格还导致经费使用过于死板。有一句话形容当前的经费管理状态——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当年的经费不能挪用至下年,出差申报了A地、B地临时增加了C地,还得回学校重新申请走流程。希望政策上能够更人性化。
硬件肖艺琳,来自河南
高校的硬件建设基本上已经很好了,校园里绿树成荫、教学楼林立、实验室设备齐全,但些许的不足总是存在的。
而对于教师来说,如果非要吐个槽,那就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独立的办公室。我曾去过北京一些高校,除了一些有资历的教授,大部分的教师还是挤在一间大办公室内,有些教师甚至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共用的办公场所分不清是A老师还是B老师的办公区域。我所在的办公室共有十多人,虽然少有全部人同时在办公室的情况,但总有个别教师喜欢待在办公室里,有时候他们还会带着孩子来办公室写作业,有时候教师接电话、彼此聊天,想有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办公环境,很难!
此外,北京、上海等高校教室的多媒体普及率几乎达100%,但地方院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率并没有这么高。当然,这也可能与教师的授课习惯有关,老教师习惯板书,但年轻一些的教师更希望用多媒体,至少有些资料用多媒体更好呈现。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满意,我希望学校能够改进校园网。目前校园网的速度偏慢,下载论文、图表比较费劲。而且,校园网还限制用户量,一个账号至多只能连一个手机(无线网络)、一台电脑(有线网络),使得一些教师不得不弃用,自己重新安装其他网络。
行政张晨远,来自江苏
如果说教学、科研还是老师个人可以主导的,那么机关部处对教师的不尊重,就连我这个老教师也看不下去了。
有几回,我所在课题组的青年教师去机关部处办事,行政人员以诸般理由东推西推,青年教师可急坏了,眼见着材料马上要报送北京,项目验收马上要确定,就是卡在程序这道坎儿上过不去。后来,还是由我亲自出面,迅速地将盖章、签字等程序问题解决了。机关部处对待教师仿佛高人一等,对待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两种态度,这让我特别看不惯。
不仅如此,不尊重还体现在“没头没脑的邮件”上,这类通知式的邮件通常都没有称呼,理由多是上头的命令,动不动就要求立刻提交,让人感觉特别糟心。
程序上的折腾总是让普通教师们感觉到效率极其低下,细节上不被尊重也会让教师失去尊严。
实际上,教师要求得并不多。曾经我也在机关部处工作过,但我对教师们非常客气,能够办理的事尽可能不拖延。如果高校里的行政人员也能对教师友善一些,比较客气地说明情况,教师通常都会愿意配合。然而,现在高校里的行政化太过严重,一到机关部处就像儿子求爹一样,让人实在无法接受。
晋升陈怀,来自北京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最高的目标是评正高职称,一小部分人还有更高的追求。因此,职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幸福感。
不少高校把职称评定分为三种类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也在不同场合提出要重视教学,这似乎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操作环节上往往脱节,评职称时,往往是教学系列的老师首先被刷掉,教学科研系列的老师被论文左右。
作为一名曾经指导过学生获得国内知名赛事大奖的教师,平心而论,我的条件非常符合教学科研系列的评定。然而,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获得的教学奖项、曾经的慕课经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在一起甚至没有一篇论文重要。
虽然我现在每周仍会花额外的时间指导学生,但我很清楚,自己努力在做的是把育人、科研结合在一起,希望借此能够推动我的科研进展,希望学生将来读研能够来我的实验室。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我相信很多老师并不会无私地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如果说只是专注于写论文,我也能做得很好,但是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将科研放在首位,实际上动了大学办学之根本。我希望能够建立更加科学、细分、量化的模型,在职称评定中不要单一地看论文,否则其带来的后果是对待其他工作没有积极性。
声音摘编
应该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竞争氛围,避免小圈子,近亲繁殖,要让大家感觉能干者上,杜绝拉帮结伙、歪风邪气。
相关制度都比较到位,但执行方面需要大大加强,可以提高督查力度。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的精力有限,同时做好科研和教学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而且目前全国高校都把科研放在第一位,教学质量明显很不好,这是本末倒置!
行政领导教学科研,外行领导内行,此事不改,中国教育无望。
希望有更多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的福利,让教师能够安心教学、科研。
压力大啊,累啊!没有经费就没有未来,招研究生全靠导师满街去跑经费过日子。不合理!
不能让经费制衡高校教师的研究工作。如果教师不在“学霸”“学阀”的团队根本申请不到经费,应该考虑分配给这类高校教师固定的科研任务。
学校应鼓励科研,但不应硬性规定!
建议减少一半行政人员。
依法治校,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制度环境。
学校的行政部门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因为教师是学校的一线工作人员。
这几个环境没法分清楚。我们教师接触到的首先是教学科研晋升,行政离得远一些。但这并不是说行政没有问题。相反,行政可能是问题最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