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师生冲突事件多发,不少人因此哀叹“师道”沦丧、“尊严”不再,呼吁社会重塑“师道尊严”之传统,建立“尊师重道”之美德。身为普通教师一员,当然也希望社会尊重教师,也希望教师们能够有尊严的工作。只是对于广大教师寄希望于恢复“师道尊严”之传统有所异议。
一
“师道尊严”的内涵比较丰富,出自《礼记·学记》:“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可见,“师严道尊”是指只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其强调的是“尊师”和“重道”的逻辑关系,尊师就是重道,重道就要尊师,意在表达教师职业应当受到尊敬,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为“亲其师,信其道”,不尊重老师就是离经叛道。
在这里,笔者不再赘述“师道尊严”的其他内涵,我们只需要知道“师道尊严”的传统在字面上已经赋予了教师很大的权力,如“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赋予了教师很高的地位。鉴于此,广大教师希望恢复“师道尊严”传统,扭转现代教学中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的需求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里笔者先不谈论“师道尊严”所蕴含的师生关系和现代教育科学所强调的民主平等式的师生关系之冲突,只是想提醒广大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此师非彼师”。
“师道尊严”中的师,和现代教育中的“教师”的内涵和外延都不一样。有一技之长的可以为师,如画师、匠师、乐师、医师等;道德高尚者可谓师;官吏亦可为师,如工师、渔师等。而和当前“教师”意蕴有点接近的“师”,则出现相对较晚,是经历了以能为师、以德为师、以官为师、以士为师之后,随着私塾的盛行,才逐渐从“士”中分化出来、慢慢形成的群体。“师道尊严”中的“师”则和私塾中的教师没有太大关系。这里的“师”,更多的是指有地位的官员、有道统传承的技艺人和文人。这从韩愈的《师说》中可以看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连“师”都算不上。即便是在那个时代,尊师之风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而笑的原因则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可见当时所谓的学问依然和官场地位密切相关,位尊者可“门生三千”,即便是韩愈这样的学问家,亦需做《师说》来抬高自己为师的地位。所以说,“师道尊严”之传统依然是“学官”尊贵,官越大越尊贵,和当前从私塾演变过来的教师没有任何的关系。
二
故而,在当今教育界出现了师生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提出重塑“师道尊严”之传统则显得有些“忙中出错”了,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过尊重“私塾之师”的传统,反而“私塾之师”的地位大都非常低下,报酬也极为微薄,故有“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的说法。尽管当前教师地位不高,待遇亦寡,但是和昔日封建社会“私塾之师”相比还是要好上不少,当然和“师道尊严”之“学官”、“官师”相比,地位确实相差甚远。“师道尊严”亦非纯粹的学校里面的师生关系,和当前教育理论中提倡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中的主导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体现的是“唯师是道,为师是尊”,更加强调的是对“师”的服从。当然这个师更多的是指那些“学官、吏师”之辈了,普通的“私塾之师”虽然也会被普通民众尊重,这可能是因为“私塾之师”通过科举有机会变成“吏师、学官”,与其说是“尊师”不如说是畏权。但是对于科举无望的普通的“师”则是另外一番境地了。
有不少人把“师道尊严”当做普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权威”或者“教师威信”,这显然把“师道尊严”中的“师”与普通之“师”混淆在一起了。如果从全社会尊重“普通教师”的角度来说,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政治上明确了教师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向普通职业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回归,收入也在稳步提高。此时普通教师和“吏师、学官”相比,两者的社会地位“空前接近”,再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百废待兴,“学而优则仕”的现象非常普遍,普通教师培养的学生很容易在某一行业中成为领袖人才或精英,他们自身也可通过努力和奋斗而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拥有极大的发言权,受到民众的尊重。可是近些年,“尊师重教”之声不绝于耳,普通教师地位越来越低,而“吏师、公知”地位却越来越高,这和传统的“师道尊严”一脉相承。普通教师地位日益低下,并非是因为传统的“师道”沦丧,而“师道”亦非是为师之道。普通教师感受到的是没有“尊严”的教书生活,这和传统的“师道尊严”是两个概念,传统的“师道尊严”不仅仅没有消失,而且在大肆蔓延。只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没有和普通教师有太多的关系。
三
与其研究和呼吁通过立法或者行政手段恢复传统的“师道尊严”来提高普通教师的社会地位,倒不如分析一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为何如日落西山,尊严不再。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更多是权力和知识分子相结合之后的产物,昔日知识分子比较少,大都出自普通教师。而今日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普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解释者了,就算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再加上公务员考核制度日益严格,普通教师和权力渐行渐远,几乎没有和权力结合的机会,这算是把普通之师仅有的狐假虎威的“师道尊严”的画皮给揭了下来,故而民众对普通之师再无丝毫敬畏。没有了传统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也就是主导作用却没有及时地通过当代教育理念建立起来,反而教师在应试教育中不断地强化通过“简单、粗暴”的行为树立所谓的“教师权威”。这也是当今师生暴力冲突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应试教育强调通过重复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是导致普通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或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也是新型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权威”无法形成、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逐渐丧失的根本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当普通教师少了向“吏师、公知”晋升的通道,他们自然会在教育上缺失一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即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上的课程改革,还是在微观层面上的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文本的解读等,都被“专家”所主导,只能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忠实执行者而不是创生者。久而久之,普通教师的专业地位和水平不再凸显出来,容易让社会和民众产生“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不强”“教育是每个人都可以‘评头论足’,说上几句”的错误认识。缺乏了专业地位和价值,普通教师怎么可能会赢得公众的尊重呢?
当前中国教育中师生关系异化的问题和教师地位下降有着必然的关系。这需要我们直面原因,拥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而不能只盲目地抬出“师道尊严”,索取“教育惩戒权”来恢复体罚在教育中的合理性,借此恢复传统的“师道尊严”来抬高普通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通教师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异化的“升学”教育拉回正途,只有摆脱了在“升学”中简单的、重复的教学方式,重塑自身在教育中的“专业地位”,才会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才有机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个人尊严和专业尊严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尊重。
本文详见《教师教育论坛》杂志第8期,欢迎个人和单位转载
蒋永红,笔名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新华网思客专家库成员,《中国教育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其在权威网站、媒体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文章,深受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