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家长就会将其送去上学,然后开始全年无休的“学习”。
除了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学习之外还有早教班、舞蹈班、英语班、绘画班、写作班等等,周六周日也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生怕一不小心就没教育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家女儿读三年级,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做饭、收拾,平时接送上下学已经占去了很长时间,可每天还得在放学之后送去兴趣班,回家之后辅导作业,各个群里打卡、签到、交作业等等,一晃眼十一二点了。
其实,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整日忙的焦头烂额,妈妈像陀螺一样团团转,随时可能情绪暴走;老爸不知所措,无助而绝望;孩子高压生活,要么太懂事,要么太叛逆。
也就是我们曾听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认为名校、名师、名辅导,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付出。
但其实,这种付出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动」。
家长们费劲力气,并没有让孩子心存感激,家长假装教育,孩子假装应付,最终就会陷入家庭教育的尴尬境地。
▼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懂教育很正常,关键是家长要有觉察、反思和进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样。
如果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关注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
因为在这个阶段,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人,是无所不能的人,是可以信赖、依靠的人。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给孩子培养的习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12岁过后,孩子的习惯基本养成了,性格基本形成了,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也就是说孩子12岁前你不管,长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家长的自我觉察和反思,是家庭教育开始的第一步。
身为家长首先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并且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才能抓住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
6岁以前,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前段时间三岁美国小暖男给妈妈做饭的视频刷遍全网,宝宝独立、自信、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受到我们家长的广泛认可和羡慕。
当孩子总有成功体验、自己做的事情总可以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认可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提升,遇到事情会更自信。
1、幼儿时期,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曾有家长和说我之所以让孩子去幼儿园,是为了让他交朋友,但其实在幼儿园,老师会培养孩子按时吃饭、睡觉,上厕所要表达等生活习惯,而不是简单的去幼儿园交朋友玩耍。
当幼儿园的老师们,给予孩子自主行为肯定的鼓励和支持时,家长要配合老师完成训练,并在家中提供宽松、耐心的心理环境,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
2、幼儿时期,要引导孩子认同自我。
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认识到了两性之间在生理上的差异,他们一方面学习与自己同性别的父母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与同性别的父母的竞争获得另一方的关注和疼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这个时期称为“前生殖器”期,恋父恋母情结也在这个时期最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