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真实原因原来是这个
2019-10-22 17:03:52 来源:腾讯教育

许多人赴英美澳加留学花费百万,归来月薪三千,这样的新闻报道很容易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去留学?

随着留学市场化和物质化,加上国内留学生的低龄化和土豪化, “留学”这个本该象征着学术、名校、自由、远方等等美好画面环绕的词汇,已被拉下神坛。有人依然坚信留学是个开阔眼界、增强学术、提升逼格的高地;也有人调侃留学只是混个文凭、烧些人民币的游戏。

很多留学生都会被问出国这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外语?文凭?

其实,学到的就两样东西: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也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这两样足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这是一段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会笑容满面的求学经历。

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

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还有就是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和平静。

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在身边,我们却还要离开他们。父母在,不远游。内心当然不想因为该死的时差让他们总是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等着我们上线大家才说几句话。不想每次见面时候心惊地发现他们多了些白发和愈发深陷的皱纹,发现一直以来遮风挡雨的温暖老屋变得空落落。

所有漂泊的人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你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精彩,学习和经历本身正是帮助你梳理你未曾经历过的精彩。

《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许多人踏上留学旅程,正是为了找寻自己。当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一切仿佛是重新洗牌。

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度过怎样的人生,这是一件富有哲理的问题。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而变得包容、积极,变成自己最想成为的模样。没错,最好的人生,就是渐渐成长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有一个同学这么说: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但是不远离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处。想起那个叫人非常澎湃的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曾在北京读过半年书,一些中学的同学,一辈子就在北京城里打转。有个小孩儿,皇城根儿,不曾远行,不曾别离,也有很牛的心态,当然了,成绩也好,在北大念书,就想着毕业了在研究所混口饭吃,反正家里条件也不错。出过国,和爸妈游过新马泰。没什么影响,不能说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点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出国念书,本来只是图好玩。然后交换了半年,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非要拉我回去创业,而且是真的很具体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我说,我还没有想创业的本领可以与你合作。当然这个就是别的话题了。

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

出国念书不仅是上课念书。

国外的教育,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能大大开拓视野,学会随时做一个头脑风暴,做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不过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要你质疑的要求”。

但同时,很重要的是,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拒绝不尊重事实和科学研究。

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的那个概率,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这是国外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少一点轻狂,凡事要做得漂亮,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职,门外汉成事的概率其实很小,不断妄断,鲁莽行事。你终究不会比律师更懂法律,也不会比警察更懂得如何抓坏人。要尊重那些思想家、艺术家、实业家,各种岗位上的人及他们努力后的结果,不论成败。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一个全职批评家立过铜像。

学术独立,人格尊重,理解宽容

西方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作为一个文化上的自由主义份子,西方人一般“不轻易评判”其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同时,也不要剽窃他人,因为这意味着你失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