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清正给孩子们上课 广元政务微信公众号 资料图
清晨,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天星乡木瓜村小学,这里唯一的教师李德清和他的爱人早早来到学校,开始生火煮饭,在宁静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们所在的木瓜村,是该县最偏远的乡村之一,村小里98%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年迈,又因为路途蜿蜒,孩子们每天至少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陆陆抵达学校。为了让孩子少跑两趟路,李德清每天一大早就来学校,给学生们准备早餐和午餐。冬季,李德清会早早来到教室,给学生们烧好取暖木炭。
三十五年过去了,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老师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李德清没有离开过。如今,他成为了这所村小里唯一的教师。这个常住人口不到1400人的小山村里,近几年里走出了一百多名大学生,2017年还有一个李德清曾教过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
坚守
李德清是木瓜村本地人,1981年,高中毕业的他回到了家乡。李德清成功进入了村委会,他想为村里的百姓多做点实事,未来也有可能到县城工作。
工作3年后,恰逢木瓜村小学教师紧缺,几位教师的离去,让村小的教学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得知情况后,李德清和家人商量想放弃所有工作去当教师。“我父亲说,教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教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当年家人劝诫他的话,李德清一直铭记至今。
通过教育局的招聘,这一年李德清进入了木瓜村小学,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
当时,村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都在六百元左右,但作为代课教师,李德清每月的工资只有二十多元,这使一家人“经常都有揭不开锅的感觉”。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有一段时间家里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吃了,只能背着几十斤自家种的胡豆,走山路去30多公里外的集市上,兑换回了20斤大米。
李德清还记得,刚入职时,木瓜村还是一个相对繁华的村庄,有十个村组,小学里学生有近200人,教师也有6名。但难以支撑的开销和破败的校舍,让李德清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去了,“有的去县城了,有的去广东一带打工了。”李德清说,自己也曾动过和同事一样出村发展的想法,但越多老师离开,他对学生而言就越不能离开,直到全校只剩下他一个教师。
“当时乡亲们都挽留我,我们这边的教育也确实很落后,我想了想还是不能走。”虽然只有自己一个教师,但李德清还是把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开设齐全,并采取了复式教学法,每节课都在两个年级之间来回授课。“把两个年级安排在一个班,我先给二年级上新课,讲20分钟,就让他们做作业,再给一年级的孩子上新课。”
2000年,李德清通过参加四川省广播教育学习获得了大专文凭,终于在从业16年后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工资相比代课教师有了很大改善,在此之前,他每个月只领到80多元的工资。
学校地处偏远,在没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之前,学生们中午无法回家,往往是在学校就着白开水吃带来的馒头。李德清看着很是心疼,开始动员在县城生活的妻子,回来学校和他一起工作,负责给孩子做饭。“当时提供了一部分炊具,我们自己又买了一部分,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小灶。”每顿早饭李德清收两块五,午餐四块钱,刨除开销几乎所剩无几。
在转正后,李德清曾四次收到乡里中心校的工作邀请,但每一批来到木瓜村小学的教师都无法扎根,让李德清总是放不下心,调动的事一次次的往后拖。受到李德清的影响,他的两个女儿也相继成为了教师,在县城里教中学,多次表示希望父母来县城工作,一家人团聚,但李德清往往是笑笑不说话。
如今,由于集中办学政策,木瓜村小学只保留了一二年级,学生仅23人,但李德清说,许多乡村教师,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守下去。“如果有一天真没学生来我学校了,我就放心离开了。”
家校
多年来,李德清和妻子两个人守着学校,给学生们烧火做饭、烧炭取暖,把学校过成了一个大家庭。不仅白天给学生们授课,晚上没事时,李德清就会摸黑走山路,逐个去家访。“因为我们这边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家里只有年纪非常大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生活不容易,我要把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了解清楚。”
2008年汶川地震时,李德清正在给学生授课,学校的房屋还是简陋的砖木结构。感受到强烈的震感后,李德清迅速大吼,让学生们离开教室。他们刚刚跑到空地上,就发现教室的一堵墙已经爆开了。木瓜村小学也成为了无法居住的危房。
得到乡里的帮助后,地震过去不久,李德清就一边开始着手新建学校,一边在空地上给学生们上课。每天忙完一天的课程,他就马不停蹄得张罗建筑材料和工人,希望能赶在9月开学前给孩子们建好校舍。
就在即将竣工的9月初,回家路上的李德清因劳累不堪,外加路面湿滑,一阵头晕目眩中,骑着摩托车滚落下了十多米高的山坡。他当时肋骨骨折、头部创伤,颈部喉管的位置缝了20多针。
死里逃生后,医生嘱咐他在医院至少修养一个月。但适逢开学,学校里包括他在内也只有两个教师,他心里始终挂念着孩子,“怕耽误了课程”。于是在医院住了两周后,李德清就不顾劝阻,坚持出了院。
他还记得,回到学校那天,学生们带来自家水果,山上采来的野花,站在校门口迎接他。谈起这件事,李德清洋溢着温暖的笑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感受到孩子们这种纯真的爱,我觉得我是非常光荣的。”李德清曾真切的把学生当成了自家孩子,却没想到在孩子的心里,他也是亦师亦父。
虽然提前出院给他留下了后遗症,但李德清说:“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要提前出院,回到孩子们中间。”
在木瓜小学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李德清,早已教出了村里的两代人,很多第一代的学生如今又把孩子交给了他来带,村民们对李德清抱有着最深的信任。
木瓜村常住人口不到1400人,近年来却走出了一百多名大学生,其中很多都考取了国内重点高校。2017年,村里走出了第一位清华大学学生,让年逾五旬的李德清很是振奋。“这个孩子家境普通,就在我们学校旁边,每年寒暑假回家都会来学校看一看。”
李德清说,村里虽然经济条件不行,但每家每户都很重视教育,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很多很多。“农村的娃娃知道,越是条件艰苦,就越是要用心学习。就是看到孩子们这个学习的劲头,我这个当教师的也不能把孩子误了,这是我们的一份职责。”
今年李德清已经56岁,数年后就要面临退休,他所担心的,和几乎所有一个人坚守村小的乡村教师们一样,是“后继无人”。“我们这边离中心校有20多公里,房租、水电、陪读这些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负担,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条件去中心校。”李德清说,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看到,但他不希望大家关注于他,而是关注于乡村教育,“希望能号召更多教师扎根山区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