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7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在论文造假、考试作弊问题治理领域,她表示对论文造假、考试作弊问题治理“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激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
其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术诚信的建设和治理,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
去年7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将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
今年4月,清华大学公布的最新修订的《清华大学学生纪律处分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中,对学术不端加大了处罚力度,学位论文抄袭者可被开除学籍;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针对近年来表现比较突出的多项学风问题,如学术不诚信、学术浮躁等,提出了多项针对性措施。
可见,从学校到社会再到信用体系,学术诚信的严肃程度不断提升。且从一系列举措来看,全社会对于学术作假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也意味着造假的成本一再提高,这就是要扭转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小聪明。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学术诚信只涉及个人诚信,在很多关乎未来的选择面前似乎牺牲一下也无妨。
但其实,无论是学术道德状况还是个人道德水平,都会影响整体学术、教育研究水平和学术界的形象,甚至会对行业成果和社会发展带来影响。
如果对学术诚信的问题放任不管,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学术不端问题滋长,形成负面的示范作用,风气一旦形成,对国家整体的科研环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举措和规则最终的目的,除了惩罚之外,更要提升所有学术参与者的学术道德水平,进而形成激发创新意识的环境,从而带动行业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
从科研的投入和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来看,中国已是科研大国。要变成科研强国,整体的学术诚信是必须过的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