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生社会实践】
“我和我的城市”体验活动2010年开始试运行时,只有800名六年级学生参加,如今规模已扩展到每年4.5万名学生。整个学年,全国七成以上六年级学生必须参加。活动固定场所共8个,分布于芬兰不同城市。
这项活动由芬兰已有70年历史的非营利组织“经济信息办公室”主办,经费由芬兰教育与文化部、相关市政府、私人基金会和植入“迷你城市”背景的几家芬兰企业负担。
托米·阿拉科斯基是活动创始人,如今担任项目执行总监。他多年前就向“经济信息办公室”建议组织这种活动,但当时理事会成员认为这是个“疯狂的主意”,认为不可能在芬兰铺开。但阿拉科斯基没有轻易放弃。基于早年当小学教师的经历,他深知五六年级学生并不满足于坐在教室里看书写字,孩子们很渴望亲身体验学校院墙之外的真实世界,平常组织一趟森林远足或集体参观赫尔辛基美术中心,都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阿拉科斯基的想法是:芬兰小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限于走进大自然和城市观光,还应体验企业管理和普通上班族生活。最终他说服理事会推出“我和我的城市”项目,还取得政府支持。
【一个游戏成了国策】
“我和我的城市”活动创新性在国际上受到认可,但模式实际上脱胎于美国青少年商业教育组织“青少年成就”开发的“商业城”项目。“商业城”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各行各业、在模拟游戏中体验经济学,于2007年启动,如今累计数万名五六年级孩子报名参加。
《芬兰课程2.0》一书作者帕西·萨尔贝里说,芬兰向来有从美国借鉴先进创意、然后进一步开发并在全国推广实践的习惯。至于“商业城”模式为何没有在发源地美国发展成全国性教育活动,萨尔贝里认为,这源于两个国家教育政策区别。“美国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大多是由各家学校理事会说了算”,众口难调。而在芬兰,整个教育系统会有一个经过协商、全国统一的指导政策,为整个体系统一设下“优先任务、价值观和主要方向”。所以,像“我和我的城市”这样的项目才得以发展为一项全国性教育活动。
欧洲经济学教育协会今年8月召开的大会中出示过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和我的城市”项目教育效果颇为惊人。在这次调查中,900名芬兰六年级小学生在参加项目前后各接受一次测试,回答关于经济学知识和储蓄习惯的多项选择题,如“图书馆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它的运营成本从哪支出?”
调研报告作者、芬兰瓦萨大学经济学教授帕努·卡尔米根据测试结果得出结论:参加“我和我的城市”项目能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经济学知识。75%以上的学生表示,参加项目使他们对经济问题和储蓄产生更浓厚兴趣。
体验过“我和我和城市”的老师们也纷纷认可这项活动的意义。他们说,这个活动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孩子们能够更切实地体验他们生活的世界如何运转,而这或许才是学校教育更好的“目标”。
相关推荐
新闻排行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