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伞孩子”的话题这两天被炒得很热。
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越来越多,初中、高中,甚至小学阶段就留学国外的孩子就好象被空投到一个陌生地方的降落伞,所以老外把这样一群孩子称为“降落伞孩子”。
But,旗帜鲜明地,18岁以前,我不会让女儿异国他乡,独自留学!
我不是一个心态封闭的人。工作十余年后的我,曾经放下一切,亲身到国外留学。但是,以我今时今日的眼界、看法,我不会让女儿在18岁以前独自留学他乡。
我看到的眼泪
为什么我不会让女儿在18岁以前独自留学他乡呢?首要的原因是——我不想试错!不想让十来岁的孩子陡然进入一个全然陌生、即便心智成熟的大人都需要努力磨合的陌生环境!
还记得,我刚到加拿大留学时,在学校附近找房子。
一个动漫专业的女孩刚巧毕业,把她的小公寓转租给了我。
小姑娘是来自北京的移民二代。爸爸以前在香港工作,她在北京和外婆长大。小学的时候,爸爸把她申请来到加拿大。
可是,提到小时候被学校里其他孩子,特别是黑人孩子欺负的经历,小姑娘仍然难掩泪光。
“我根本不想移民过来,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原谅(爸爸)!……千万不要让你的小孩太小移民过来!”小姑娘对我说。我不知道她心中到底藏着怎样一段伤痕的经历,但是,我能真切感受到这段经历在这个孩子人生中留下了一段至今未能释怀的童年阴影。
是不是每个小留学生或小移民都会有这样一段不善的过去呢?我想,一定不是。
我也见过许多非常阳光的移民孩子或留学生孩子。
但是,作为母亲,在我看到这个女孩回忆幼年经历时泛起的泪光,我一定不愿意拿我的孩子试错。
正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留学或移民,融入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尽人皆知,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留学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所以,留学的目的地国家通常是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好于中国的发达国家。所以在心理态势上,不妨假想一下“乡下人进城”的心态。
这样的比喻也许过于刻薄和小气。随着国人财富的积累,相当多国人其实内心深处“自视甚高”、相当有底气。但是,没有法子,你得接受的现实是——许多老外确实对于中国人有着这样的心理优越感啊!
在号称“北美小巴黎”的蒙特利尔,当某一天,我和我的老外同学走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圣凯瑟琳大街上的时候,同学望着高楼鳞次栉比的街景问我:“中国有这么繁华的景象么?”“这在中国的大城市非常普通啊!”闻听此言的我相当错愕。but,错愕的不止我。在我向同学解释中国大城市的繁华景象时,我分明看到她眼中的诧异&几分不相信。
但是,怎么办呢?这不是我碰到的唯一此类场景。
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为了完成老师的幻灯片作业,我只好调用移动硬盘里的一些私人影像作为素材。
回放作业时,当老师和同学看到中国幼儿园的万圣节之夜、看到我的女儿在小区会所和老师练习乒乓球时,全班的“Whoa!Whoa!”之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和同学“Whoa!Whoa!”的不是我的作业有多么精美,而是中国人原来过着这样的生活!
在国外不长不短行走一年多,很多时候,我相当惊讶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很多外国人来到过中国,所以他们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但是,对于更多外国人来说,中国依旧是遥远的东方异邦,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可能真的还只是停留在过去的7、80年代,以及那个年代从中国移民过去的移民一代口中的景象。
今时今日,确实仍有相当多的老外不相信中国有上百层楼高、现代繁华的CBD商业区、十几车道宽的大马路以及泛滥成灾的车河……不论手机前的你是否相信,这并非笑话。
做好心理建设
所以,不论是留学还是移民,做好心理准备吧!你可能就是人家眼中的“乡下孩子”!这样的心理建设无关你的面子,真正有关的是周围人可能为你贴上的标签。
“乡下孩子”可能只是你融入一个全新社会遭遇的标签之一。你的语言不过关,你的肤色不一样、你的生活习惯不同、你身后没有家人朋友、你从其它国家来……我想说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想要融入的新社会会赋予你不止一个“外来标签”。绝大多数人当然会有一天走过来,感到习惯和适应、被周围接受,慢慢融入到这个新社会,但是在此之前,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想像一下,你是一个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对于一个初来乍到,来自某地山区、只会讲家乡方言的同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人,当然不会刻意以负面的态度刻薄你的新同事。但是,你有没有可能,一不小心、不经意间为他贴上某种标签呢?
所以,请大家共情——你可能有的任何反应都是人之常情。既然如此,当我们,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去到一个新的国度、新的环境,怎么可能不遭遇到别人的“人之常情”呢?
所以,按照我个人的观察,国内的家长可能本来主要想让孩子在国外学习语言或开放的思维。
但是,真正的情形是——学业不是考验小留学生的重点,他们可能遭遇的孤独、以及如何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融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才是真正的考验。
一些问题孩子暴露出来的炫富或者校园暴力,在我看来,正在这些孩子在遭遇问题时寻找平衡的渲泄口。
可怜的是,孩子走错了方向。所以,爸爸妈妈需要清楚的事实是:留学国外,固然可以让孩子逃避掉国内的题山试海,但是他们在少年或青春期的这段经历更可能带给他们心理上的烙印,或好,或坏。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确实打定主意让孩子留学,有条件的家长最好尽量陪读,或者至少要在当地有可以信赖的亲朋。
减少偶然
中国人常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有些人认为,将孩子早早送出去可以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锻炼。
怎么说呢?诚如先贤言,孩子不能做温室的花朵,得多经历风雨、粗生粗养才好长大。
但是,我个人认为,先贤的挫折教育或许更强调的是在具象困难面前的耐力蛰伏和心性打磨,而没有预想到心理层面,当一个人在精神层面遇到挫折时的应对。心病还需心药医。
要知道,在思想遇到困惑时,再怎么闭门苦练、修习内功都是徒劳,甚至错上加错。
人终究会长大,可是有些人会长成阴郁的人,有些人会长成阳光的人。他的经历很多时候成就了他的性格。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让他们去面对成人都觉得不易的考验,我个人认为,可能隐含着试错的风险。
比如,在孩子面临孤独和“外来者”难题的时候,爱和支持是帮助他们的良药。可是,这个时候,他们最亲密的父母在哪里呢?
孩子当然可能会比我们想象更强大,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强大呢?降落伞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当我们从新闻中读到一个又一个孩子误入歧途的个案时,你可能没有想过,对于当事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新闻”更是真真实实、血泪斑斑的惨痛教训,是孩子和父母可能正在承受的、难以弥补的“试错”。
生命的成长很多时候是个随机的过程。
蒲公英的种子飘飘摇摇;飘落在阳台的花盆,便成为别人家的风景;飘落在山谷崖下,便成为谷底小花。
虽然终究长成了一朵花,但却因为偶然的风向,长成了不同地方的小花。
孩子的长大总会遭遇很多随机、偶然的因素,作为大人,作为监护人,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孩子能够在泥土中真正扎根以前,尽量减少这种偶然的可能,不要放孩子一个人奔跑……
下一篇:出国留学还有多少含金量?
相关推荐
新闻排行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