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只是大学生需要补齐写作短板
从今年9月开始,所有清华大学本科新生的课程表上都将增添一门必修课——《写作与沟通》。此前,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评审专家、南京师大教授陈吉德,在网上对一篇词不达意、随便堆砌的博士论文“开炮”。这篇论文标题奇长且有语病:“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作品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
一篇博士论文的标题长达五六十字,比相声中表演的绕口令还要佶屈聱牙,相信没有多少人能一口气顺溜读完。大学生居然不会写作文,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在不断精进,倒是写作能力退化严重。过去人们常讽刺的“有知识没文化”现象,现在看来并非虚言妄指,而是大有现实针对性,直指当下基础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某些软肋。
上了大学还要恶补写作课,否则连论文都难以写顺畅。这种尴尬不只属于某些大学生,更属于全社会。曾几何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各类补习班轮流上阵,“题海”战术黑云压顶,连学校和老师都不得不围绕高考指挥棒团团转,成为“应试教育”的操盘手,导致很多学生尽管“刷题”应试能力出类拔萃,文化基础却是越发脆弱。离开百度等搜索引擎就不会用大脑自行检索,离开知网、知乎的论文借鉴就无从下笔,在大学生中不在少数。
基础教育的黄金期,没有让孩子们练好写作基本功,真真正正地把基础打牢,在大学里再多的补课也难以补齐缺失的营养,难以抵达文化润泽国学涵养的最佳效果。况且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打磨的是教育这种特殊产品里的“准成品”,这些产品马上要在社会这台高速运转的超级机器里“即插即用”。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连论文标题都拟不好、行文颠三倒四充斥着各种语法错误,此时才想起重修写作课,这也是一种不应该的耽误。
当然,文化的自修是终身之功,需要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追求手不释卷;文化的自修不分男女老幼,没有文理工医学科之别,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是诗词高手,而年过九旬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授潘鼎坤信手拈来各种诗词典故,尤其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令学生们如痴如醉拍案叫绝……我们怎能以文理分家、学科分野为由将阅读写作扔于一旁?
不只是大学生需要补齐写作这个短板,很多家长、老师,很多公务员、工程师、网商等,都需要练好这门基本功。有知识更要有文化,“出口念白字”“提笔写错字”的尴尬才不会在自己身上出现,动不动就复制粘贴其他地方公文以及心得体会之类的笑话,才会从此绝迹。 张培元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