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用考网>教育要闻>教育资讯>“论文导向”改革难 专家:可靠的第三方评价缺失

“论文导向”改革难 专家:可靠的第三方评价缺失

教育资讯 | 用考网 2017-08-08 11:18:01

  由于科学研究的高度专业性,在项目申请、论文审核以及评奖等活动中,同行评议尤其是“小同行”评审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论文导向’改起来真难啊!”回顾几年来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某国家级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王宏宇十分感慨。“抛弃原有的‘论文数数’,设计新的方案就用了半年多时间,真要实施了还要做大量说服、解释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王宏宇回忆,为了避免激发矛盾,所里设计了缓慢过渡方案,头年论文仍是重要指标,第二年开始逐渐淡化;考核结果一开始只公示,等大家适应新评价标准后,再与相关利益挂钩。

  “现在我们所评职称、评奖项,都实施分类评价,不会只看论文,成果转化做得好照样能评上副教授!” 王宏宇说。但倚重论文大环境没变,有时还是让他感到无奈。“我们所里一位公认的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在参加一项国家级人才评选时,因为没有‘高影响因子论文’,总是落选!”

  王宏宇的感慨并非个例,科研评价的“论文导向”为何如此难改?

  共识难形成

  评职称、评人才、报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对论文认知有偏差,难以形成合力

  早在2003年,针对科研评价“唯论文”的弊病,科技部颁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针对不同评价对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正确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

  其后,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提出改革科研评价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不过,“论文导向”并没有实质改观,部分领域甚至有强化的态势。一些科研院所做了改革尝试,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

  “大家习惯了以论文来评价衡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动,思维惯性很难打破。何况,科研评价改革虽有明确的顶层设计,但缺乏实施细则和保障措施,每个单位的落实情况各不相同,推动起来谈何容易。”王宏宇说。

  “科研评价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形成共识才能推动改革。”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云认为,不同科研单位或项目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比如科技部管理重大科技项目,教育部管理各直属高校,卫计委管理各大医院,需要完成主管部门的评价和考核;其中有关职称、人才的考核评定还涉及人社部与组织部。“如果主管部门不能形成共识,拿不出有效的顶层设计,期望个别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来扭转局面几乎不可能。”

  刘云表示,改革论文“指挥棒”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正确认识论文与科研的关系。这种转变既包括主管部门,也需要全社会支持。“有人崇拜SCI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其实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和高被引论文不等同于高水平论文,真正的高水平论文必须通过高水平小同行(在细分领域与作者研究方向相近)专家才能评判。”

  “在国外,临床医生确实会写论文,是在长期临床过程中发现了真问题,愿意与同行。论文是科研自然而然的产物,在我国却本末倒置。这种认识不变,唯论文导向就难改。”北京某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杨志峰说。

  高等学校不得不看重论文的压力,除来自主管部门外,还有大学排名。某985高校教师张兰兰介绍,“高校能不能进入985、211序列,能不能申请到重点学科,主要看学校有多少高水平论文。社会上的各类高校排名中,论文占比也很重。”

  “医院的科研实力排名也和论文挂钩。作为医院的领导,怎能不在乎论文?”杨志峰说。

  机制不完善

  第三方评价缺失,最具参考价值的同行评议机制还没建立起来

  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权威可靠的第三方评价缺失,同行评议机制没有建立,也是当前“论文导向”难改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是非常复杂的活动,显然不能用‘论文’一把尺子来衡量。谁最有资格?当然是研究者所在领域的权威专家,只有他们了解某项研究的价值。同行的评价通常最为客观,也最具参考价值。”刘云说。

  由于科学研究的高度专业性,在项目申请、论文审核以及评奖等活动中,同行评议尤其是“小同行”评审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我国缺乏健全的同行评议机制。在项目审定、评奖等活动中,科研管理部门虽然在形式上依靠专家库,高校科研院所都有学术委员会,可科学共同体不够独立、机制不完善,摆脱不了行政化影响,同行评价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据了解,在一些科技发达国家,科研人员评职称、争取科研基金,同行评议意见至关重要。张竞是美国东部一所私立研究性大学的助理教授,明年他准备参评终身副教授,他向记者介绍了评审的过程。

  “我要准备一份评审材料,包括简历、发表的文章、研究成果、申请基金和获奖情况等。我所在院系里的教授、副教授会进行初审,通过后发给同领域评价,这是第一轮同行评议。第一轮过后我通常会收到4—6封推荐信,院长会将材料发给其他系的两位相关教授,并请他们在全球寻找同行专家评价。两轮同行评价通过后,院长才会将我的材料以及推荐信送到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并最终决定我是否有资格。”

  张竞介绍,申请科研基金同样依靠同行评议。“每个科研基金都有自己的专家库,专家们会评价申请者的计划报告书。有时候也会出现因专家对项目不理解而遭到拒绝的情况,但多写多申请一般都会有收获。同行评议并不是没有缺陷,但暂时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了。”

  借鉴国际经验,近年来我国也积极探索同行评价机制。比如中国科学院就探索了在项目评定(申请、结项等)引入第三方国际小同行机制;国家科技奖评审和一些科研项目评价时,也要求强化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但同行评价意见没法决定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等现实问题,也难以触动论文导向机制,同行评议在评价体系中的话语权依旧有限。

  采访中也有专家表示,我国是人情社会,讲关系、看面子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时候“关系”会影响正常的学术评价。同行评议机制如果执行不好,很容易变成“熟人评议”,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更易走形。论文是硬指标,容易量化,受人情因素制约较少,这也是很多单位不愿意改变“论文导向”的原因。据了解,已有不少单位采取了变通的方式,将本单位的评审材料全部匿名交予外单位评审,以期最大限度减少人情、关系对学术评价的影响。

  “前导向”设计不足

  高校和科研院所定位模糊,科研项目分类界限不清

  有专家认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定位模糊、科研项目分类界限不清,也是导致评价体系单一的原因,从中折射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较深层次问题。

  “有人从事基础研究,有人从事应用转化,还有人做种质资源收集等基础性辅助工作,科研类别不同,本来就需要分类评价。同样是科研院所,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的研究机构,其功能、定位不同,考核、评价也应有不同的标准。”某研究所副所长孟非东说,当前科研院所改制正在推进,也做了一定划分,但相比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评价体系还远不够完善。

  王宏宇认为,除了科研院所的定位模糊外,目前很多科技项目在立项之初就没有清晰的分类设计,导致科研人员的成果大多停在实验室、留在纸面上。“按理说,支撑产业发展的项目,应该把对产业带来的效益以及专利成果当作考核指标;而那些面向基础重大科技前沿的,则主要看高水平论文。现在一开始就没有明确分类,只好以论文来交差。”

  受访专家表示,科研项目分类不清,也是导致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的重要原因,而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又会影响科研项目分类,进而助推“论文导向”。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进行科技体制深层次的改革。

  孟非东解释,科研活动开展前,根据不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的分类设定目标,称为前导向;科研成果完成后的评价则为后导向。我国科研前导向重视不足,缺乏科学设计,导致一开始很多问题就纠缠在一起。

  多位采访专家对记者表示,高校的定位和导向不明确也是助长论文盛行的原因。某高校副教授汪海说,“综合型、研究型、技术培训型等不同大学,侧重点应该不一样。研究型大学,当然要用研究成果来定位;但职业学校,用论文来考核就不妥了。据调查,诸多论文造假现象,大多出自这些学校,他们没有条件也不需要去做高水平科研。如果开头就有清晰定位,分类评价就好办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标签

媒体焦点

中国学生族催热“暑假经济” 家长直呼…

中国学生族催热“暑假经济” 家长直呼7月21日,在广西柳州一家培训机构,学生在搭建积木 周潇男 摄 中新网柳州7月23日电 (...

当班主任应是教师的光荣和幸福…

当班主任应是教师的光荣和幸福原标题:当班主任应是教师的光荣和幸福 2017年9月6日,江苏省盱眙县天泉湖镇范墩教学...

盲人高考生次仁如愿以偿被西藏大学录…

盲人高考生次仁如愿以偿被西藏大学录原标题:次仁和普布扎西被西藏大学录取,他们这么说 西藏盲人考生次仁今年参加高考,...

录取通知书夹带“烧脑题”,扬大:为…

录取通知书夹带“烧脑题”,扬大:为近日,各高校2018级录取通知书已陆续送达新生手中,为了随通知书给新生送出一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