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由考试始
如果分值增高的语文考试,只是让语文教学简化为对分数本身的追求,恰恰是真正的语文教师所担心和排斥的。
大语文培训火爆,资本纷纷布局,刚需还是噱头?在央视财经最近的报道中,不同受访者的话对照起来看很有意思。一位校长说,语文考试里传统文化和名著阅读的比重增加,是为了倒逼学生加强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并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一名学生说,她想参加培训班的原因是“阅读理解做得比较差,考试的时候容易丢分”。
我们往往以市场为晴雨表来观测语文教学改革动向。语文培训市场的火爆,源于各地语文教学的变化:大量增加古诗文;也源于升学考试政策的转变:增加阅读量,增大难度,语文学科总分值提高。
我理解上述校长的话,考试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一部分教育者的内心所想,即借考试扭转对语文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的局面;我也同情那个进培训班的学生——她的学业负担进一步加重了。
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差异和错位,归根到底是因为一切从考试层面开始发动的改革,必将以考试的方式来完结。
只要面对现今采用统一答案进行阅卷,从而使考试结果尽可能公平的考试形式,我们就必须承认,这样的考试一定是具有标准化、速食化和训练化强的特点,与真正的语文教学中理想的“审美”“文学素养”和“文化传承”并不沾边。
一篇文章,在短时间里就要把握大意、结构框架、主题和相关手法,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述,还要尽可能向充满陷阱的“标准答案”靠拢,这是语文教学想要的吗?当然不是,但这是标准化考试的应有形式。如此,才出现了“作家做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不及格”的现象。
至于被写入新课程标准的整本书阅读,遇到考试就更令人尴尬了。书可以不读,但知识点却必须掌握,于是我们可以准备充满了知识点(或者说考点)的讲义让学生背啊!既节约了读书所需要的精力成本,又能在考场上获得满意的分数,何乐而不为呢?培训机构的课堂未必会带着学生认真读书和了解传统文化,但一定会对试题变化作出精确的应对。
语文培训市场突然变得如此火爆,似乎表明语文成为“优势学科”,这难道不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想要的吗?可如果分值增高的语文考试,只是让语文教学简化为对分数本身的追求,恰恰是真正的语文教师所担心和排斥的。“提升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分数”之间,因为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无法达成真正一致。有良知、有操守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会在顾及现实的同时尽量遵循理想;无原则、无眼光的应试工厂,则会拼命促使语文学习更加标准化和程式化,以制造出一批批“喜人”的数据。
语文学科从不被重视到过度被重视,其原因都在于我们没有把“语文”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思考。归根结底,只从分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语文教学就会异化。本文并无批判培训机构之意,只是想指出语文教育改革不能由考试始,只能由语文原本的目的,由语文教学的初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