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老师和学生同处一室,却不知道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而是想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完美教师,却不知道自己与“他”的距离。
普渡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课上,学生们埋头奋笔疾书。任课教师约瑟夫·拉罗帕教授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伴随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他等待的并非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而是学生对自己的真实评价。
【学生眼中的完美教师十要素】
2011年春天,当拉罗帕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讲到如何有效评价酒店从业人员表现时,他类比了学生的课程评价,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学生课评方面的研究体会,而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列举了构成理想大学教师的若干要素。为了避免要素的重复,通过对所有要素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激烈讨论,学生们最终总结了理想教师的22个必备要素。之后,拉罗帕进一步要求学生为这些要素排名,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十项要素按顺序排列出来。于是,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便跃然纸上。
然而,正如那些反对学生评价老师的学者所言,这样的“成分表”没有对每一项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解释,缺少学生看重这些要素的理由,以及对“完美教师”定义的深刻剖析。为了解答心中的这些疑惑,拉罗帕决定将这门课原本计划进行的第二次课堂测验改为一次深入的学生反馈。
这样做不仅因为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关于自己的教学评价最为直观和可靠,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这样做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真实想法的机会。
拉罗帕允许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原本计划进行的小测验或给予教学反馈。最终,60名学生无一例外选择了后者。为了避免限制学生的想法,拉罗帕教授将希望得到的所有反馈信息凝结成5道发散性试题,希望以此了解学生最真实和具体的感受。于是,这5道题为拉罗帕勾勒出了一幅更加清晰的完美教师蓝图,以及自己在这幅图中的位置。
【一次说出心里话的机会】
第一题:描绘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师。
这道题与完美教师要素讨论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主观想法,内容也更加具体。尽管学生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通过总结所有的定性评价,“理想的大学教授”渐渐成型,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五点特征:
第二题:描述你在学校接触过的典型教师。
谈及学生在普渡大学接触过的典型老师,结果不免令拉罗帕教授感到些许遗憾。学生在回答这一题时,使用了大量的贬义词,如“无聊的”“令人不快的”“糟糕的”“表述不清的”。
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学生回答是将典型教师概括为三类:外国人、DIY委托人、复读者。外国人指的是那些带着浓重的口音、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DIY委托人则专指那些将课堂时间用来安排作业或者讲故事的教师。他们并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讲授什么,因此计划中的教学内容总是未被涉及,到头来学生不得不在没学到任何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作业,并感到上课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那些只会照着念PPT的老师则被称为复读者,他们不会对课件中的材料作进一步解释,更不会在教学材料中添加补充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第三题:如果你能在课评中加入一题,你会问什么?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同时给出了自己添加某道问题的理由。从这些问题中,拉罗帕能够清晰地概括出学生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如任课教师应有任教资格,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表达出自己对教学的关注,通过更能让学生参与的方式教学,尽己所能帮助学生们为未来事业做好准备,等等。
对于这道题,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想我很可能会做现在你所做的事情。我在这次课评提出的想法超过了以往参加的所有课评的总和。”“在每学期选出特定的一天,学生可在这一天向一位专门负责课评的人员说出或写下对所学课程的真实感受。”“尽管这样做可能耗时耗力,但我很可能会请院系领导抽空与部分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评价。”
第四题:如果你是普渡大学的校长,你将用怎样的方法衡量老师的教育质量?
其中,很多学生共同反映的一点是,只有学校和老师严肃认真地对待课评,学生参与课评才有意义。“只有学校确实听取了学生的意见,课评才是一个好的改进教学的方式。如果我是校长,我首先要确保所有的反馈都会被看到、听到。”
第五题:用1到10中的数字表示你对拉罗帕教授的评价,其中10代表理想教师。
这是5道题中与拉罗帕教授最直接相关的问题,而学生们也延续了前4题表现出来的直言不讳。对于拉罗帕提供这样一个“诉衷肠”的机会,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赞赏。其中一条表达最到位的评论也最令拉罗帕教授感到沮丧:
“这次的课评让我终于有机会说出那些大多数学生都在议论却没有胆量说出来的话。我很欣赏你愿意听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不会利用我们的诚实来对付我们。”
拉罗帕教授多年来一直能够在普渡大学的课评中获得高分,但却很少收到学生的定性评论以了解高分背后的原因,因此这条评论尽管直白,却更具启迪作用。他总结了那些给他打分较低的评论,二十年来第一次了解了学生希望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比如不要讲过时的故事,讲课中不要跑题,尝试邀请客座嘉宾讲课,等等。
这次课评试验同时也让拉罗帕教授意识到或许自己多年来一直被“福克斯博士效应”蒙蔽了双眼,并没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学生们的高分评价可能更多源自他的知名度、热情和课堂上的旺盛精力,而对教学效果却没有做出最客观真实的评定。
经过一段迷茫与思考,带着对学生期待的全新认识,拉罗帕教授开始着手准备下一学期的课程。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