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映前,电影公司总会先放一小段集结了影片精彩片段的预告片,吊足观众的胃口。有人将预告片比作沟通观众和电影之间的桥梁,是电影宣传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今,影视界盛行的“片花战略”也被不少高校采用。
1.课程预告片席卷北美高校
在哈佛大学,每个学期的第一周是学生为了选课“血拼”的日子。到底要注册哪位教师的哪门课程?学生总要精挑细选一番。此时,课程预告片(course trailer)大展拳脚。这种1~2分钟的短视频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被广泛分享,而枯燥的课程目录和静态课程欠缺亲切感,因此短视频能够引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程的报名人数。正如加拿大皇家大学研究教育科技学的副教授乔治·凡斯艾诺所说,预告片的推出可以让更广泛的受众有机会接触到课程。成功的课程预告片被传到网络上可能被几千人点击观看。虽然与视频网站上“病毒式”传播的短片相比,这样的数字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对只能有几十人报名的课程来说还是惊人的。
数据链接
麦可思数据显示,中国2014届毕业生中,48%的本科生和50%的高职高专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课程预告片除了可以发挥其宣传作用,在课堂上也能挖掘到它存在的价值。在哈佛大学本科生最受欢迎的课程——计算机科学50(Computer Science 50)开课的第一天,约1000名学生坐在灯光昏暗的教室里观看这门课程的片花。伴随着从扬声器中传出的怀旧金曲,一连串由往年课程视频剪辑组成的短片呈现在学生眼前。任课教师大卫·J·马伦教授表示,制作这个课程片花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在课程最开始的3分钟兴奋起来。
此外,课程预告片还能成为打造学校公众形象的宣传战略。例如,一个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最受欢迎的课程预告片——由加拿大百年学院使用蒙太奇剪辑技巧制作的微积分课程预告片,看上去像一部动作电影。它自2014年4月推出以来,已经吸引了91000人次观看——这个数量是这所学院学生人数的几倍。
吸引学生选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学校形象,鉴于以上原因,如今课程预告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整个北美地区的高校。对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贝勒大学、布朗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在内的很多学校来说,课程预告片已经不是稀罕物。一些大学甚至创建了官方的媒体团队,帮助教师创作课程预告片。贝勒大学一年前开始为教师提供官方的预告片制作服务时,该校航空科学学院主任特雷·凯德是第一批报名参加的教师,因为他希望通过预告片的宣传让更多潜在的学生知道这门学科的存在。凯德表示,他制作的预告片的目标受众不仅仅包括本校的本科生,还包括那些对未来要去哪所学校学习,学习什么专业感到困惑的高中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预告片也相当于针对校外学生打造的宣传推广策略。
2.课程片花风格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以上说了很多课程预告片之所以能席卷北美高校的原因,那么如何制作一个确实能给课程“加分”的预告片呢?
课程预告片有不同的风格,既可以是任课教师结合幻灯片对课程进行简要说明的一小段演讲,也可以是融合了戏剧音乐和时髦用语倾心打造的迷你电影片花。而在拍摄质量方面,预告片也不一定都是同一水平。既有简单使用手机拍摄并进行剪辑的短视频,也有使用专业设备拍摄且使用蒙太奇剪辑技巧制作的“大片”。贝勒大学航空科学学院的课程预告片就包括学生飞行过程中航拍的镜头。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供新手学习。例如杜克大学文理学院就为想制作预告片的教师提供了一些建议。
最理想的课程预告片的长度是1~2分钟,可具体分解为如下几个部分:
-开始画面:4秒
显示课程编号和名称。
-介绍教师或教师团队:15~20秒
学生之间经常互相推荐教师和课程,所以让学生知道谁教授这门课程很重要。建议在视频最开始,用一两句描述教师的经历,如果可能的话引用对教师教学积极评价的评语。
-描述学生将从课程中收获什么:20~25秒
除了知道将会获得多少学分,学生也想知道他们将会通过课程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预告片中需要告诉学生相关信息,帮助他们理解课程所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如这些知识将如何为学习其他课程做好准备,以及如何为不同专业和研究,甚至职业选择提供支持。
-展示课程的“完备”:3~5秒
当考虑要不要修新课程时,大多数学生都担心新课程存在缺陷,还容易拿到低分。相比之下已经开设很长一段时间的课程就会让学生感到相对安全。所以如果是一门“久经考验”的课程,建议表现出它的成熟以及将继续发展;如果是一门新的课程,就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例如它响应了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为何可以从中获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个问题上,只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明就可以。
-描述课程安排:25~35秒
学生想知道一门课程的学习细节,但是往往课程介绍对这部分的说明过于笼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可以将课程分解为几个部分,简要地描述在每个部分学生需要探索哪些方面的问题,以及解释每个部分是如何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可能的话插入一些图片、照片,让视频变得更有趣。
-介绍课业量和评分标准:5~10秒
由于学生要平衡每学期各门课程的工作量,所以他们希望知道如果上了这门课将会有多少家庭作业,要阅读多少书籍,要写多少研究论文,以及进行多少小测验。为了避免让学生对课业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在课程预告片中可以展示上这门课程将会多么有趣。例如,向学生传达将会通过阅读小说、观看电影等形式带领学生探索历史,或是列举学生可获得接近珍贵馆藏、实地考察等不同寻常的体验。最后别忘了描述这门课程将如何给学生打分。
-结束画面:3秒
在视频的最后,在屏幕上显示课程的代码,以及与任课教授联系的更多信息。
除了以上原则之外,课程预告片也许还能从电影片花中借鉴一些技巧,比如利用音乐、节奏的变化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效果。
3.课程好才是真的好
当然,课程预告片也会催生一些问题。好莱坞发布电影预告片来争取有限的电影观众群体。而在大学中,学生的兴趣可能会对各学术部门资金和影响力产生影响,因此一些学科势必会把用课程预告片吸引学生当作一种竞争战略。相较而言,某些学科,例如电影研究、计算机科学、传媒更容易凭借视频的形式更好地展示他们的工作。而这可能导致学科“预告片竞争”中的不公平。
如同好的电影预告片能为影片产生病毒营销的效果,可如果电影本身不好只会招来观众大呼上当的口诛笔伐一样,精彩的课程预告片要建立在课程本身也同样优秀才能满足课堂上“观众”的期待,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称赞。
如今在网络上搜索“大学课程片花”,能看到已经有部分中国高校将“片花战略”引进课堂。但目前来看大多还集中在在线课程领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之旅”“生命科学发展史”“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等课程都制作了自己的预告片,或娓娓道来,或诗情画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学生在选课时将有更多的自由,课程预告片也会在中国高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