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2O模式似乎进入寒冬:众多行业的O2O创业公司,要么倒闭,要么裁员,而k12的O2O公司也有如“老师来了”等的关门和众多其他机构的裹足不前。
k12的O2O的突破点在那里?
回归中介的本质
传统k12一对一本是从家教中介发展起来的——不断抛弃原来中介模式的简单化,不断在业务和服务上做加法以加强控制。事实上,这种复杂化的结果是让一对一模式越来越重:租场地、培训专职教师、设置非教岗位等都增加了前期投资、固定成本和工作量。而一对一行业整体惨淡的赢利能力,也说明这个方向至少在目前并没有找到成功之路。
作为传统一对一业务的颠覆者,O2O教师平台本应回归原来中介的本质,一改线下一对一浮肿预收款和营收的虚胖,变成灵活轻盈的瘦子。但是,大多数的O2O还是太胖,以至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自己消耗的热量太大,在挺过严冬的储备上显得不足。
比如,设置助教或线上客服协助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对教师的水平进行面对面的审核等等,看似工作做得更精细,但事实上却恢复了传统一对一的非教岗位和部分流程——每增加一种服务,后面要跟上一大堆相应的工作。
而且,很少有O2O教师平台将自己定位于中介平台,至少宣传不是单纯的中介平台,而以一些增值、花哨的项目为荣。
其实,做成一个单纯、高效的中介平台也是非常有挑战、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只有O2O平台的定位足够单纯,才能更单纯化平台和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家长支付的学费更多与直接的教学相关,才能体现平台的价值。
就像淘宝最初的成功,就是因为它足够单纯,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易平台将支付、信用体系等基础设施建立后,让交易双方对交易本身负责。
现在,有这么好的互联网环境:成熟的支付体系(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方便的沟通方式(微信、QQ)、众多的云资源,O2O平台可以做得比创业时的淘宝更轻、更极致。
所以,寒雨连江认为,K12的O2O平台,只要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能方便“互找”、方便“交易”,其他的事情,让理性的双方自己去解决吧——干涉那么、控制那么多、承担那么多,何苦?
当然,前期要做很多市场推广和资源平衡的事情,吸引更多学生和教师注册,让注册的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平衡。
回归互联网的本质
寒雨连江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以量取胜,由量变到质变。就像一群女孩,也许单独一个并不特别好看,但大家穿着比基尼聚在一起,也是一道“乱花欲乱游人眼”的美丽风景,自然会吸引更多高颜值女孩的加入,而不是一开始就耗时费力的找美女——要知道美女们的选择很多,也很忙。
所以,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一开始过于关注质量,很容易落入传统教育的旧轨而弱化了互联网的优势。O2O难道是要办一间重点中学?
而且,互联网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连接,O2O平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重建教师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创造更多师生之间的连接。如果这种新关系、新连接代表未来,还怕吸引不来优秀的老师?
是的,很多优秀的老师沉淀于班辅,因为更高的师生比可让老师有更高的课酬。但谁规定一对一课酬一定要低于班辅:一些价格不敏感的家长如果用班辅的课酬请优秀老师来一对一,你认为老师们会不愿意吗?这样的事情,让“交易”双方自己决定吧。
另外,一对一教育一定需要所谓的优秀老师出马吗?至少,一些学习能力偏弱的孩子,大学生老师就足够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关注、平等的沟通和贴心的理解等精神上的支持,而在这些方面,你以为高高在上的重点中学资深老师比年轻老师做得更好?
寒雨连江也曾质疑传统一对一模式“再差的老师都能找到适合他的学生”的论断,对线下一对一的师生配比工作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从线上的角度来看,不正代表者“互联网思维”?只是在线下,这种黑箱操作在高价格下有违交易的公平和教育的本质。
所以,O2O企业何必在意什么“好老师难找、好老师不敢上平台”的陈词滥调,先将量做上去,让更多的老师与更多的学生建立更多的连接,然后静等量变到质量的一天,静待教育淘宝变成教育天猫。
本文为《用考教育*教育解码》独家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用考独家特约稿件,转载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