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对于城市而言,人才关系到城市长远健康的发展;对于人才而言,城市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迅速改进他们的权利状况。
最近,全国各个城市“人才大战”蓬蓬勃勃,纷纷给高学历的人才开出了颇具吸引力的条件。较早发动“人才大战”的武汉,给大学毕业生各种落户优惠,甚至还给购房优惠。2017年,武汉落户14.2万人,是2016年的6倍。而在西安,仅今年前3个月,就新增落户24.49万人。最近加入的天津、呼和浩特,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深圳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摄
对这场“人才大战”,舆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大部分是支持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声音说,“人才大战”是吸引房地产“接盘侠”、“人才大战”抵消了楼市调控的效果等等。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各地给人才补贴有违市场经济理念。
的确,落户之后,就有了买房资格,但“人才大战”是吸引房地产“接盘侠”吗?人才在一个城市生活,想买房是自然而然的想法。难道城市应该只吸引那些只有租房需求的人才吗?给人才落户,只是让人才拥有了正常的、公平的权利,不能说是吸引房地产“接盘侠”。总不能说,城市在人才和本地人之间划一道权利鸿沟反倒是合理的吧?
这次“人才大战”,并不是各城市基于短期动机所进行的行为,它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活力的地方竞争的延续。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企业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是以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竞争,而地方竞争则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吸引、培养更多税源,以获得可持续的财政收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激励地方勇于改革,他甚至经常使用“杀出一条血路”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地方上的改革者。改革初期,习仲勋等改革者就希望能给地方更多自主权,邓小平十分赞同。
地方发展自主权多了,自然而然就展开了投资环境的竞争。
对地方竞争,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很早就研究了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表现的影响。
钱颖一说:“在中国,地区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省和省之间的竞争,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县和县之间的竞争,这构成了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他提出了一些假说,比如,向地方政府放权更多会促进民营经济的增长,并且本地的国有企业改革也会更快。他通过分析1982-1992各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验证了这一假说。
很多学者误读了或者低估了地方竞争。比如学者赵燕菁在分析土地体制时,认为地方有土地收入,故愿意、有能力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实际上,地方的税收优惠来自于竞争压力,而不是因为有土地收入。
学者朱锡庆曾经参与一个地方的工业园项目策划,他发现,地方挑选了重点发展产业之后,那个产业就真的发展起来了,他认为,这是地方政府凭空创造出了“比较优势”产业。实际上,并不是地方创造了“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是地方为某些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敏感地发现了这里的环境。
地方在竞争压力下推动投资环境的改善,其速度高过人为规划的改进,这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地方竞争是很高明的“顶层设计”的结果。
在欧洲,爱尔兰为苹果公司提供税收优惠,还被欧盟裁定为“非法”。欧盟判决苹果公司退还130亿欧元的税收优惠给爱尔兰,爱尔兰却拒收这笔钱。因为,比起这笔巨款来,爱尔兰更重视投资环境,这才是长远的利益。
现在各城市就人才展开竞争,对于城市而言,人才关系到城市长远健康的发展;对于人才而言,城市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迅速改进他们的权利状况。
比如,人们可以看到,户籍改革一直是很艰难的,但如今,户籍制度突然就出现了巨大的松动,这就是竞争的威力。在呼和浩特,只要中专毕业,就可以落户。
低学历的劳动者也是宝贵的资源,高学历的人才也需要低学历的劳动者协作和互相服务。随着地方竞争的进行,地方慢慢会发现,给更多的人以平等的权利,才能留住人才。今天的这些权利改进措施,以后会推及更多普通人。地方也会渐渐改进那些补贴措施,以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来吸引人才。
(■ 邓新华 作者系财经学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