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后三点半”难题,困扰着许多家长尤其是城市家长。媒体调查显示,94%的受访家长“支持学校主动承担课后服务责任”。希望学校主动担责,反映了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更高要求。
希望学校提供更多服务,承担更多教育责任,家长的良好愿望,就是教育的努力方向。但从另一面看,希望学校和教师为“课后三点半”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也是需要相应条件来匹配的。这些条件,除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提到的“学校和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等之外,还需要家长和社会都能从教育参与者的角度,来审视教育问题和现象,来表达对教育的期待,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
从一些媒体对“课后三点半”难题的报道来看,无论是家长和社会的期盼,还是一些媒体的观点倾向,其关注角度,主要是“课后三点半”学生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学习效率能否提高、活动安排是否丰富、师资是否充足、招聘的校外人员能否做好工作等,这些确实都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对于中小学校发挥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有何困难,特别是“课后三点半”安排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有何影响等,则关注不多,在诸多报道中,很少能听到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这种信息失衡,可能不利于家长和学校和教师在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过程中的互相沟通理解,也不利于为教师创造更加宽松的工作氛围,从而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如果说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主要关心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那么媒体就应该多一点公共视角,把视野放得更大一点,多关注在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背景下,差距较大的不同地方不同学校,解决同一个难题时各自面对何种约束条件,学校和教师开展工作各有什么难处,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社会和学校之间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互相信任,进而达成更多共识,为孩子们营造更和谐的教育环境。长期以来,一些媒体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存在偏颇,其中之一就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期盼和要求关注多,而对现有条件下如何满足对教育日益提高的要求研究不多,关注也不够,其结果,就是引导少数人产生了教育万能、学校和教师责任无限之类的极端认知。这是教育舆论环境不健康的一大表现,亟须纠偏。
面对“课后三点半”难题,不同地方不同学校各有自己的约束条件,也各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京沪等发达城市容易解决的问题,在三四线城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未必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解决。况且各地对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的要求,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只有充分展示不同环境下学校尤其是教师面对的具体工作难题,才能更好建立解决问题的平衡方案,既满足家长和社会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的愿望,也尽量避免舆论提出超越现有条件的过高甚至苛刻要求。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毫无疑问,媒体同样有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不遗余力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而不是抱着良好的愿望,但却以旁观者的态度,甚至以过高的标准看待教育问题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