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课堂评价量表比较看“教与学”的关系
2019-09-27 15:21:42 来源:edu.sina.com.cn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这是任何一位一线教师都感同身受的体会。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听课评课乃教师常规工作之一,会听课、能评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既然评课就要有一个客观标准,中外课堂概莫能免。

笔者有幸曾参加“重庆市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能力创新提升培训”,主讲教师皮特·密布斯来自德国柏林地区,是一位有17年中职校长经历的职教专家。在学习期间,笔者得到一份德国柏林地区现行课堂评课标准“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估量表”,这张量表在柏林既适合职教,也适合普教。管中窥豹,笔者萌生了对中德职教课堂评价标准进行一番比较的想法,于是将我校课堂评价量表与德国量表进行比较,希望从中有所得。

通过对上述两张课堂评价标准量表的研读,笔者初步形成以下粗浅观点:

首先,量表都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侧重还是有区别。

中国量表似乎更侧重于课堂中教师主导性地位,权重在“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四个大项共占50分(总分值一半),且单独列出教师素质,这是德国量表中没有的,笔者认为这其实与其余各项多有重叠,归根结底还是强调教师课堂主导作用。教学效果占20分,细细研读也是侧重“教”更多,譬如“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学习结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一致”等内容,非教师不能操作主持。学生学习状态所占分值只有30分,在整个评课标准中明显偏低。

德国量表更突出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权重在“学”。教学过程共10个小项,除了“教学结构清楚明确,学习目标透明具体”是谈教师作用外,其余9个小项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譬如“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等。在教学与学习行为/课堂气氛大项内提出“学生相互间公平公正”,角度平等多样,重在考察生生间合作,这也是中国量表没有涉及的。

其次,量表都谈合作,但认识程度及角度有差异。

中国量表有“突出合作教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但比较后发现,德国量表所谈的合作之角度及内涵更丰富:“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考察教师之间的合作,在我们量表中没有涉及;“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中的生生合作,全班数十名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何其了得,却也在我们量表中被笼统带过;“充满责任意识、积极投入、相互尊重、相互忍耐”,虽然没有明确提合作,但课堂中“相互尊重、相互忍耐”不是合作又是什么?师生平等的理念彰显得更充分。

反观中国量表,尚有“在规定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一致”的观念,明显缺乏对学生平等的关注,因为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成,而非教师单方面预设。中国量表中的“合作”所指对象模糊且角度单一,如何去开展合作以及对合作阐述不清,对课堂建构认识不如前者。

再其次,同样是课堂评价量表,写作风格不同。

中国量表是条块化,内容详细,多次出现课堂标准、体系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术专有名词,突出课程理论的牵引作用。德国量表是综合化,内容简约,突出的是教学环节的考察,对课堂中具体问题关注更多。中国量表分值细密,易于统计;而德国量表无分值,只有相对笼统的五个选项,不便于统计。

笔者比较后强烈感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将“教”放在主要位置,“学”就从属于“教”,学生主体性将无从谈起。皮特经常强调教师讲授时间最多只占五分之一,否则就偏多了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只有教师“讲”得少,学生的“思考”才多;教师“做”得少,学生的“动”才多。表面上看教师“懒”,而实质上这种“懒”却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习本质是学生主体自我成长、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越位不得。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那么现代高效课堂应该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德国课堂量表体现出的学生主体更强烈些,课堂上教师看似“轻松”,实则需要备课时加倍“吃苦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