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活!浙工大宿管大叔将所见所想发在朋友圈
2019-03-28 14:36:50 来源:钱江晚报

“50后,来自江西农村,高校宿管员。”

“非常细心、热心、真诚、友善的大叔。”

“把美好放在朋友圈,把生活过得踏实又幸福的人。”

这些组合起来,就是刘诗晖,一名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男生宿舍楼的宿管员。

日前,“超服气!浙工大暖心宿管大叔三年写下18万字朋友圈日记”一文刷屏工大诸多师生的朋友圈,点赞留言者甚多。

这位年过花甲的宿管员为何会让这么多师生点赞?他为什么坚持多年写朋友圈日记,又在记录什么?钱报记者对话作者,还原一个网红宿管大叔。

记者印象:喜欢穿西装的大叔,很热情

找刘诗晖并不难,打通电话,传来的声音也是有“热度”的,他很热情,还仔细告诉记者他在的宿舍楼该怎么走。加了微信,他又马上发来定位。

见到刘诗晖也毫无疏离感,只是人要比预想中瘦小,但身着浅色西装衬衣的他看上去很精神。

“刘叔叔,你身上这西装就是你在朋友圈写的那送给自己60岁的礼物吧。怎么上班还特意穿这?”

“对,就是那身西装,我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当时花了1113元,我记得很清楚。我个子小不喜欢穿深色,特意挑的浅色。我刚才去食堂吃饭了,就把工作服外套脱了。这几天校园的樱花开得正烂漫,我休息时就会去转转,想着会照相啥的,所以穿得正式一点,我还有领带呢,今天没打。”

他写日记则是从2016年开始的,起因也很简单,当年儿子带他和爱人去香港、澳门旅游,回来后村里人见了都会问问他,为了能更好讲述自己的港澳游,当了多年语文老师的他写了篇短文。儿子告诉他可以发朋友圈,文字不会丢还方便更多人看。

“好,那我就写些小故事吧。”刘诗晖的朋友圈日记开启。

翻阅其朋友圈可以发现,他故事中的人物场景都是他遇到或熟悉的,从家乡年味到杭州美景,从村里的养鱼大哥到工大的学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娓娓道来。

到现在,微信朋友圈的日记至少已有18万字。

本人自述:我要“点亮”自己的生活

刘诗晖生于1957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黄塘村人,当宿管员之前是一名乡村老师,与杭州结缘是因为小儿子。

2008年,小儿子考上浙工大研究生,为了能与儿子离得近一点,第二年原本在广东打工的爱人来到杭州,每年寒暑假时,刘诗晖也会来打打短工。

后来,儿子毕业成家离开了杭州,但老两口和杭州的缘分反而结下了。他退休后,机缘巧合,夫妻俩在工大“定居”,一个做保洁员,一个做宿管员。

宿管员的工作是干一天休一天,值班那天就是24小时在岗,因此值班室里还用布帘隔出一个能放床的地,在床头的桌子上,记者看到放了一叠报纸。

“我特别爱读报纸,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尤其喜欢你们晚报。”刘诗晖说,“你看,我在你们这个报道中就学到一个新词——‘点亮’,我琢磨了很久,其实我一直喜欢做的事应该就是点亮生活,但以前不知道可以用这么个词来形容。”

在记者采访刘诗晖时,一位女生过来找他聊天,原来是一名大二的理科生,再仔细了解下,女生说特别喜欢和刘伯伯聊天,因为和刘伯伯聊完有满满的正能量。

儿子感慨:父亲在我心里是乡村版的阿甘

“当我看到这条微信推送时,我几乎泪流满面。是的,这个在人群中没有任何违和感和存在感的人,就是我的父亲。太过熟悉让我难以做过多的描述,就像我经常调侃他一样,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个中国乡村版的阿甘,旁人看来有点憨有点傻,价值观简单纯粹得似一股清流,做事很执着,对人很真诚,偏执起来像个三岁小孩。他跟我说过这些朴实的话,‘不管你做什么,都认真去做。有本事没本事不要瞧不起人,上班就认真做事,吃饭就好点吃别浪费,挣了钱别乱花……’我们很多人在困顿的日子里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甘沦落,我爸,这个血糖一直偏高、头发已经变白,牙齿开始脱落慢慢走向迟暮的男人……没有在窘迫、孤寂和劳累的生活中丢掉对生命的热爱。很多和我爸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脚踏实地地生活,为这个世界的运转默默贡献自己渺小卑微的劳动。今天,这个世界慷慨地给了他们鲜花和热烈的掌声。”

这段长长的留言是刘诗晖小儿子书镐写的,其中那句“没有在窘迫、孤寂和劳累的生活中丢掉对生命的热爱”打动了很多人。

为什么用阿甘,书镐说阿甘坚持跑,而父亲坚持写。

“我爸爸的微信朋友圈有两类朋友,一是老家的人,二是他在外面认识的人。他的日记主要也是两类,一是写他的所见所闻,二是写老家的故事。爸爸的日记如同一座桥,连起了‘家乡与外面’。家乡也真有孩子因为他的日记而产生努力学习要到外面看世界的动力,也有外界朋友因其日记更加了解我们家乡。所以,虽然父亲的文字称不上多么优美,但他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他一直希望得到认可。”

书镐说,父亲热爱生活的态度深深影响了他和哥哥。

●2017年12月23日 写在杭城的冬天里(13)《留和路斑马线上车让人》

这条留和路车流量很多,日日夜夜的车辆来往奔驰在这条路上。当你漫步在留和路人行道时,却有一番别样的情景出现在你的面前——车让人。

●2018年6月26日 夏日小记(26)《家乡的稻子熟了》

时令正值仲夏。这些天家乡天气炎热,气温达到35度。午后的太阳更灼热,田野里热浪滚滚。但是,当我走进村口时,田野上处处稻谷飘香,一片片快成熟的金黄的早稻稻穗就呈现在我眼前。看吧, 稻穗已笑弯了腰,稻谷金黄金黄的,而且一大片一大片的;沉甸甸的稻子在烈日下一天比一天成熟得更快。家乡处处是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在城里是很难看到这田间丰收美景的。

●2018年8月20日 秋日小记(7)《农家的两位妈妈笑了》

站在家门口,女儿靠着妈妈,儿子靠着爸爸,这四口之家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螺池村的一户平凡农家。8月18日这天,一家人个个笑盈盈地在家门口合影留念。因为儿子今年考取了上海理工大学,过几天就要出远门求学了。农家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儿女的成长,只身一人在家挑起生活重担,照顾老人,照顾儿女,陪伴儿女成长;把母爱全部给予了儿女,换来了今天的喜悦。

●2019年1月21日 写在杭城的冬天里(39)《一个书香相伴的书摊》

夜幕降临时分,老梁打开他带来的一个大的蓄电池开关。顿时,长长的书摊上亮起了一排电灯。明亮的灯光照在书摊前许多顾客的脸上,也照在他俩的脸上,他俩笑了,因为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对远道而来杭城务工的夫妻,以一个书香为伴的书摊每日奔波着,劳动着,为了方便大家,也为了自己的生活。平凡而充实,简单即幸福。也许他俩心里这样想着。

●2019年2月28日 写在春天里(5)《杭城里的一道美食——筒骨火锅》

一个在北方,一个是江南,都是农村,过年的年俗有些不同,但村村寨寨都是热热闹闹的,家家户户都是团团圆圆的,人人都是开开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