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四:忽视测评,盲目填报
如果把高考志愿和看病进行类比,引入测评工具的高考志愿流程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方式,而纯粹依赖经验的高考志愿则更像中医。了解测评工具使用方法的家长普遍不多,这就决定了依靠经验的报考方式,多数情况下必然是盲目的。
最近一些年,测评技术开始在高考志愿领域当中引入,使用测评技术的指导师也正在逐渐增多。可以说,测评已经成为高考报考科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来说,测评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很少有家长会在高考报考之前主动使用测评工具帮助考生报考。
一来是家长对测评工具的使用茫然不知,不知道去哪里寻找。
二来面对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测评工具——有测兴趣的、性格的、能力的、价值观的、学习风格的,甚至还有测试心理健康水平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哪一种是适合用来辅助高考志愿的。
三来现在市面上常用的测评工具,纸质版本已经是少数了,绝大多数都是需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完成的,这对于没有条件或不太擅长计算机使用的家长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上述这些原因,导致绝大部分考生家长在准备高考志愿过程中忽视测评工具的使用,完全依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他人建议为考生报考。也导致考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了解不清,能直接观察到的有效信息只有分数。当被问及专业选择的意向时,绝大部分考生的回答是一致的——“我也不知道我想学什么专业”。
陷阱五:调研不清,信息不明
除了通过使用测评工具对考生的兴趣和性格进行探索以外,在对专业和学校的信息调研方面,家长也需要做充分的工作。
从国外的生涯规划经验来看,许多中学生家长在孩子的中学阶段,就会安排孩子进行针对专业探索的职业体验活动,以及直接到未来目标院校的调研参观活动,这种活动在国外被称为“研学旅行”。
遗憾的是,很多中国考生的家长对专业和大学的了解还仅限于“看名字选专业”和“看名字选学校”等错误方式,缺乏对专业和大学信息的基本调研。考生在高考报考之前对专业的了解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用说对大学进行调研。许多考生甚至直到去学校报到,人生中才第一次踏入大学的大门,对大学的了解怎能全面充分?
这些缺乏对专业和大学调研的考生,有些的确是受家庭条件和地区所限,可是许多身处大城市的考生,报考前也从未走进大学的大门,实在是不能让人理解。
归结原因,还是因为家长对调研重视不够,一味强调考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正是利用了家长和考生这种疏于调研的心理,对专业和学校名称进行过度营销化的包装,尽可能的跟“理工”、“科技”、“信息”、“系统”这些热门词汇绑定,使考生和家长获取的信息更加不透明,最终雾里看花,选错方向。
陷阱六:政策不懂,技术不会
高考志愿是个技术活儿,这当中不但有政策的解读,还有报考策略的设计。然而,我们的家长对报考政策的学习普遍是临阵磨枪,现学现用,缺乏深入的钻研和分析。
像现如今,大部分省份采取了平行志愿的填报录取方式,可是很多家长对平行志愿的投档方法、录取规则、退档风险等几乎还一窍不通,有些家长走亲访友向“前辈”学来的经验却是顺序志愿的报考经验,这样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参考意义呢?
除了对录取方式不了解,“两线差”、“专业级差”、“专业清”、“分数清”等专业报考术语对家长来说,也是一头雾水。没有专业书籍的解读和专业人员的讲解,家长根本很难吃透这些术语背后的复杂含义。
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都定在了出分以后,那么知分以后,如何设计志愿表的结构和梯度,也是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头痛之事。
许多家长通过自我摸索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条原则,叫“平行志愿要设计出梯度”,殊不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原则并非处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