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梦婷)学校大门口的校名由学生书写、班级以中外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学校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行“私人定制”……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内,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的探寻。在去年,该校被评为首都文明校园。
谈起校园文明建设,该校校长陈金香介绍,学校积极探索文明教育模式,从文明管理、文明传承、浸润习惯等方面开展实践工作,促进文明校园的形成。这首先体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文明特色。“我们突破时空限制,不受地点束缚,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充满智慧资源。”陈金香举例说,班级以中外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用电子班牌介绍发现者的贡献、精神和班级的努力方向。此外,学校还开展“一班一习惯”活动,印制“好习惯储存卡”,人人记录各自的习惯储存,人人参与自评互评巩固习惯养成,让文明习惯成为学生的自我储备。
在教师队伍培养上,学校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行“私人定制”,助力骨干教师学术发展,引领中老年教师创新发展,帮助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培养模式带动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如今,学校组织同年级组的教师成立班本课程研发小组,共同构思、挖掘其中符合班级师生特点的内容与活动,总结出“90%十10%”的教学思维,即以10%的实践课程带动90%学科课程的活化思想,穿越教材、学科、学校、社会生活边界,拓展学习资源。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