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请大家记住这一天。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赫尔辛基的孩子们就不用再上单独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地理课等……”
最近,这条10万+的微信:《我们的孩子还在上补习班, 芬兰人却决定颠覆学校教育》,引发了热议。尤其是文章开头发布的消息,让很多中国的校长、老师、家长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知道芬兰教育牛,不知道已经牛到这个地步。
难道芬兰基础教育打算抛弃数理化了?
不会!芬兰文化教育部给出了明确回复。
数理化都不用上了吗
NO!芬兰没这么任性
为什么会传出这样的消息?
我们先来看看背景——
记者昨天在芬兰文化教育部官网上发现,2015年3月,芬兰文化教育部宣布,次年8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将采用一个全新的2016核心课程体系——学校要自主开展跨学科学习,每个学校每个学期开展主题教学的时间不少于一周,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学生在进行主题学习时,可以同时与几个老师一块学习。
而所有的这一切,指向的都是这次课改的四大目标:让学校发展为学习社区、强调学习的快乐、加强协作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次谣言的源头,就出自这个课程改革。
当时,芬兰文化教育部在首段就明确指出,学科教育不会消失。“新的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学习的乐趣,以及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尽管它会对现有的教学带来改变,但学科教学并不会被废止。”
课改负责人Irmeli Halinen特地发表了一篇《芬兰正在发生什么》文章,“学校的学科依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课改只是在基于能力的教学和学科的教学之间寻求平衡。
这次,这条被热传的关于芬兰教育的微信,提到了11月14日这个时间点。
昨天,芬兰教育与文化部门下属的全国教育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在越洋电话里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们特地选在了11月14日发表了声明,再次强调芬兰不会废除学科教育,“在芬兰的基础教育中,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课程由《基础教育法》做出规定,学校各门课程的课时分配以政府令的形式规定”。
曾去芬兰考察过的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在朋友圈看到那条微信时,第一时间回复记者:这个消息不准确!因为据他所知,芬兰是不会随意进行重大的教育改革,大约是10年才会有一次课改,一般从讨论、征求意见、修订到最后版本,起码要两年时间。
“微信中的提到主题教学,这是芬兰一直都在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他们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国内媒体这么关注芬兰教育改革的事情,说明大家心里都有期待,希望将来的孩子,不仅仅拥有学科素质,还有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为什么会被疯转
因为,芬兰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榜样
芬兰教育成名源自国际经合组织主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PISA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一次,主要考察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前三次测试,芬兰学生的成绩名列前茅,震惊国际教育界。
在世界经合组织国中,芬兰学生的学习时间最短,学生表现落差(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差)全球最小,校际间成绩差异几乎为零,且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成绩的影响也几乎为零,俨然成了当今世界教育的榜样。
几位曾到访过芬兰中小学校的杭州校长给记者列了几条,芬兰教育牛的地方——
学校看上去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围墙,没有花哨的操场,不存在“校际差异”;
芬兰没有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督导评价,教师有权决定选用何种教科书;
学校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的一般性辅导,面向一部分学生的加强性辅导和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性辅导;
……
同样在芬兰学习考察过的杭州市留下小学校长孔庆根,就对芬兰强大的师资力量感触颇深,他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每年,学校从1800余名报考者中选拔出120名学生进入其小学教育专业学习。十五分之一的录取比例,确保了相对优质的生源成为教师。芬兰的小学教师专业学制五年,本硕连读。大学期间,师范生要经历三次实习,一共为期14周。
所以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对老师是很信任的。在芬兰居住了18年的华人李弘宇向记者透露,因为长期接待前来芬兰考察学习的中国老师,所以他接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询问——芬兰是不是真的废止了学科教育。他没想到,这事会引起国人的大讨论,因为芬兰当地家长,都没像国人那么关心这次课改。
李弘宇说,芬兰的教育受到各界信任。政府信任学校,不干预学校的具体教学;学校拥有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学校信任老师,老师能处理教学大纲、学生评估、研发课程;芬兰的家长不大关心学校和老师教什么,如何教,“我家的老大读小学一年级,我从来都不过问学习。”记者 姜赟 张冰清
在芬兰读书是什么样的感受?当地25岁大学生Eva讲述——
一位小学老师包了一个班所有课程
昨天,钱报记者通过社交软件采访了芬兰奥卢大学25岁的大学生Eva-Sofia Alm。
一个老师站在教室前方,身后是一块黑板和一面投影。下面坐着10多位学生,书桌的排列方式和中国教室差不多。
Eva向记者描绘了一下,“这就是芬兰教室最常见的样子。”芬兰的小学,一个班大概有一二十名学生,“超过30人,就会被认为太多了。”
在芬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是很轻松的。他们早上8:50到校,下午13:45放学,上4节课,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Eva记得,下课的时候,老师会“赶”他们去操场上活动。小学3年级到初中,课业量就增加了,每天最多会上7节课。
他们基础教育阶段学的科目真是五花八门——芬兰语、数学、IT、物理、化学、生物、艺术、音乐、地理、历史、健康科学、生物……
其中有两类课程,一个是语言,除了要学母语芬兰语,英语和瑞典语也是必修的,到了高中,他们还可以选择第四门外语。Eva说同学们选得最多的是德语和法语:还有劳作课和家政课,通常前者指的是木工,有很多女孩子喜欢上;后者包括缝纫、烹饪等家务。Eva在6~9年级的时候上了烹饪课,“我们会吃掉自己在课上煮的食物”。
芬兰的家政课可以追溯到1998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在小学阶段,每个班只有一位全科老师,包揽了几乎所有课程,只有艺术类学科才由专职老师来上。到了初中,才出现科目老师。
而这样的基础教育形式,从Eva小时候到现在几乎没有大规模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