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校3000多名农村孩子全部按时上学,成了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鲁甸县文屏镇中心小学校长甄兰芳面临的一个挑战。设备变好了,教师素质提高了,这些都给了她底气,但手机、游戏的流行成了新难题。
学校里有一名学生隔三差五“肚子疼”,声称无法上学,到了医院却诊断不出问题。班主任频繁家访,家长无动于衷。甄兰芳找到学生才发现,沉迷手机和游戏是真正的“病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已有1.91亿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调研称,中国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接近10%。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网瘾是个大问题,“(他们)缺乏监护人的管理,也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靠虚拟世界带来快乐。”
今年两会,赵皖平带来了加强网络游戏监管立法的议案。他同时强调,保护未成年人,使其不沉溺于网络,不能只依靠游戏运营开发公司,监护人尤其不能缺位,全社会应齐头并进。
不要让手机“废掉”孩子的未来
两会前夕,赵皖平收到一封几百名孩子家长的联名信,痛陈网瘾之害。“差不多95%的网络游戏以刺激、暴力、色情等为主要内容。”他认为,游戏刺激未成年人的神经,放大他们在现实与虚拟世界间的落差,容易诱发过激行为。
甄兰芳自己的孩子就沉溺于网络,她将网瘾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结果归结为“四部曲”:眼睛变小,视力下降;敌视亲友、性格暴躁;孤僻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对外物缺乏兴趣,身体日渐消瘦。
她曾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六年级展开调研,当被问及“是否已经玩过游戏”时,所有男生都举起了手。
一项名为“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5小时游戏”的比例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则分别为18.8%和8.2%。在游戏所花时间上,留守儿童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刘成良在云南省某贫困县调研时发现,在学校周边的商店,学生可以赊账购买手机,用生活费分期偿还。
调研中,不少基层中小学老师向他诉苦,称除了暂时没收手机、苦口婆心地说教外,他们很难采取根治措施。且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更容易沉迷于游戏,久而久之对读书失去兴趣。
把对手机的“沉迷”与“利用”区分开来
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看来,要把对手机的“沉迷”与“利用”区分开来。他认为,90后已是“网络原住民”,解决他们的问题,应该变革教育理念,因势利导。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直言,很多家长乃至社会不够重视手机终端产品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其作为青少年学习成长有利工具的认识不足。他说,如今很多互联网内容服务商都在试图找到学习与兴趣间的结合点。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今年带来了《关于多措并举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建议。他表示,保护未成年人应从点到面、多措并举,以更系统、有效的方式进行。
他的建议具体包括:各企业联合建立统一平台,对未成年人用户进行有效识别;加快制定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全面加强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引导大众正确使用互联网;支持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组织及社会组织。他介绍,自3月1日起,腾讯开始测试游戏“儿童锁”,13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首次登录游戏前需强制登记认证,只有在监护人授权“解锁”后才能登录。
丁磊同样看重利用技术进行管理的前景。他举例称,现在一些手机可设置“学生模式”,未成年人进入后无法使用移动互联网功能,只能保留本地下载、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这项技术值得大力推广。此外,还有强制设置设备使用时间等技术手段。
家长监护不应缺席
在甄兰芳看来,治理青少年网瘾应社会集体发力。她强调,法律绝不只是瞄准商家,监护人同样不能缺席。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的监护人应受教育或惩罚。
甄兰芳讲起一件发生在自己学校的真实故事:一名学生旷课,家长帮忙隐瞒,教师骑着摩托车赶到学生家里,发现父子二人一起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另一名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返乡的哥哥将淘汰的旧手机送给弟弟,令他从此沉溺于游戏。面对老师的指责,学生的哥哥却大为不解,反而将送手机视为对弟弟的爱护。
全国人大代表、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江西省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对这样的情况颇为忧心。作为一名山村教师,她了解到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偶尔返乡,出于溺爱或补偿心理为孩子购买智能手机,令孩子如同“飞蛾扑火”,时常在夜里蹲在有网络的人家的墙角下玩游戏,爷爷奶奶完全无力管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刘焱说,这种情况在城市如出一辙。“年轻的父母真的没时间管孩子吗?”她质疑道,一些年轻的家长将手机当作“保姆”丢给孩子,自己也在孩子面前痴迷游戏。
甄兰芳感叹,要让孩子们摆脱手机桎梏,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家长也要提高自身修养,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