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系列报道
“自己选的专业和课程,从心里喜欢,学起来自然格外用心。”邱强是武汉科技大学材冶学院2014级香涛班的学生,以3.8的学分绩点排名专业第一,刚刚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
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这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却在武汉科大真实发生着。
早在2012年9月,武汉科技大学《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复,正式实施。一场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全方位、突出个性化的本科教学改革“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要给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学会选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程光文说。
专业选择:学生的地盘学生做主
“入学时录取的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并不是我的理想。”邱强说,“当知道有香涛班时,我果断报了名。”
原来,不同于传统的“一录定终身”,武汉科技大学开设了“香涛计划”——学生入学时只被录取为大理工类,通过3个学期的学习后,再自主选择专业。
“恭喜大家成为香涛班成员。”邱强清晰地记得辅导员沈鑫站在台上,对包括自己在内的34名学子的祝贺。“在大学里,你们将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沈鑫说,“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导师,都将由你们自己选择决定。”
大二下学期,邱强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既然是自主选择,我们都会认真对待!”全班34名同学分布在全校11个专业中。
“大一的通识课程,让我对各专业有了基本了解,对自己想学的专业有了清晰的目标。”谈起选专业的过程,邱强表示,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他接触了C语言和电路模电,觉得很有趣,和辅导员以及学长商量后才作出决定。
“香涛计划”实行全面导师制,每名学生根据导师的学术专长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规划学习进程等。
“我的导师是吴怀宇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张尚是材冶学院2014级香涛班的班长。大二时,他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在选导师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吴怀宇,“我高中时便对无人机和机器人很感兴趣,吴老师的研究方向非常适合我”。
“吴老师尽管很忙,但仍经常抽时间指导我的学业。”在确定培养方案时,张尚本来想把“自动控制原理”课放到大三后再修,但吴怀宇建议他这学期就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门课不仅对我学习其他学科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还对我考研和将来的研究生学习有很大帮助。”对吴怀宇两年来的教导,张尚心怀感激。
课程选择:“一班一课表”变为“一生一课表”
为了让每名学生走好自己选择的道路,武汉科技大学在课程供给上由原来的“一专业一方案”变为“一学生一方案”,由原来的“一班级一课表”变为“一学生一课表”,学生可以任意跨年级、跨专业选课。
大三上学期,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张尚决定选修单片机原理课。然而,他面临的一个选择是,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单片机原理课用的是汇编语言,而他对C语言更感兴趣。
临近选课,张尚在寝室急得团团转,寝室同学的一句话“你来咱们学院上单片机课程”点醒了他。于是,张尚跨专业选择了信息学院的单片机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张尚掌握了C语言硬件编程。
除了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武汉科技大学还提供了大量开放课程资源库、线上和线下结合的“O2O”教学、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一批校级在线课程上线,每年50多门名校的慕课课程任学生自由选择。
全国大学生创业“十强”、武汉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刘恒就是受益者。他大一开始创业;大二为了创业办理了休学,创业走上正轨;大三申请复学,并提出从城建学院转到管理学院,还要求降一级系统学习,为了更好地创业。“没想到,很顺利地获批了,我成为武汉科大第一个降级转专业的学生。”刘恒说。创业忙时没时间上课,他就在网上自学,课余找老师答疑,学习创业两不误。去年,他的公司成功上市。
“通过提供私人定制,我们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程光文说。
纳入学分的创新创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徐豪和李达是武汉科技大学信息学院2014级毕业生,现已分别成功保送华中科技大学和本校研究生。去年9月获得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是他们保研的重要砝码。
幸运的不止他俩。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在各种课外创新比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06项,其中国际级奖励25项,国家级奖励189项。不少学生通过这些奖项拿到了心仪大学或企业的邀请函。
董琨祺是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学生,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如今,他手握5份录用聘书,其中不乏国内一线企业。
“你在团队扮演什么角色?”“比赛中遇到问题,你如何解决的?”董琨祺说,几乎所有的面试官都会问他关于比赛的问题。此时,比赛的历练就反映了出来,董琨祺的回答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表达得体,即使是在面对来自名校的竞争对手时,也丝毫不落下风。
而这些都受益于武汉科技大学将创新创业纳入学分。学术创作、科技成果、认定的竞赛,都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修习创新创业课程也被纳入范围内。学校还聘请了33名校外导师、28名校内教授为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选择多种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就业能力。”程光文说。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涌现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十强”刘恒、“百强”付文杰等一大批双创典型。
在武汉科技大学,不论就业、升学还是创业,最终都可实现殊途同归。校长倪红卫说:“从目前阶段性的实验效果来看,我们实施以个性化发展为主导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内驱力,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使我们的毕业生能成为最具有社会竞争力、受社会欢迎的优秀群体之一。”(记者 柯进 通讯员 陈孖川)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