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师者|把枯燥史料讲成有趣故事:人大80后教师历史课成爆款
宋瞳 受访者 供图
“上课前5分钟到教室,我发现教室的过道都摆上了凳子,教室里一个座都没了。宋老师还让我坐到讲台上去。”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余雯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起第一次上课的情形时,直言“蹭课的人太多,太挤了”。
上述课程是人大“80后”青年教师宋瞳所开设的全校选修课《清代疑案概述》,以清初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乾隆身世”串起清朝前期历史,囊括清初诸多大事件,深受同学欢迎,选课比例高达15:1,成功选上课的同学称自己是“被神选中的孩子”。此外,宋瞳开设的《晚明崇祯朝史》、《明清君臣与北京城》等课程也都是“爆款”。
“历史是一件无聊又好玩的事情”
谈及“火爆”的历史课堂,宋瞳16日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表示,设计课程最大的标准就是“好玩”,“我觉得历史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好玩,每个人物有自己鲜活的角色,整个事件很丰满。不管是纪传体的正史还是编年体如《资治通鉴》,本质都是在讲故事,能把一个故事讲好,就是历史授课的大本事了。”
选修过《清代疑案概述》的佟欣雨称,看到这个课程名称就觉得很有趣,而课上宋老师把课程内容与《步步惊心》等热门影视剧结合,更是让她记忆犹新。
“宋老师对《步步惊心》的评价还挺高,‘除了穿越是假的,其他大部分有据可查,当然也有很多艺术加工。’”佟欣雨说道。
虽然最终呈现在同学面前的是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宋瞳表示,前期需要经过一段“无聊的研究过程”,“一节新课的备课时间会在4个小时以上”,备课比做科研还要看更多的书。
“史料本身是枯燥甚至无聊的,阅读史料的过程如同淘金。为某一个问题,我可能看了100份档案,最后用上的不足20份。备课的过程其实和研究很像,需要先做一次史料的筛选,剔除无用的部分,再将有用内容排比、组合、分析,才有了大家课上听到的鲜活故事。”这种以研究为基础的讲述是宋瞳坚持的授课方法——将零散的史料记载变成体系化的叙述,同时加上基于史料的自我分析,并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除了历史事件本身,宋瞳的授课风格也让同学觉得有趣,“就像说书一样”。
“这是同学们的褒奖,我还远远达不到说书的水平。”宋瞳谦虚道,“我在讲述过程中免不了有自我分析,夹叙夹议肯定会打断事件叙述。但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说书者几乎没有任何道具,一颗醒木、一把扇子,叙述全凭一张嘴。不管听众对所讲故事是否了解,都要让他们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有天我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讲的课所有人都可以轻易听懂,那应该是一种荣誉和褒奖。”
“用古体书信的仪式感来表达感谢”
除了“说书一样”的课堂,还有“天书一样”的试卷。宋瞳的选修课采取开卷考试,考察内容主要是对所讲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大二学生林月形容自己当时遇到的期末试卷“彻底摧毁了自己文科学习积累的经验”。
“我需要试题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听课水平和积累水平。所有人都能听懂历史,也都有权发表自己的分析意见,我教授的,就是怎么尽可能科学地分析历史。”宋瞳的试卷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可以用他的思路分析史料,但他也鼓励“先把我说的东西忘掉,看完史料能推出一个跟我不一样的结论也可以。”
“列位钧鉴:近冗务缠身,偶感暑湿,一时春鸿绝影,鱼素不通,倘有迟误,先行致歉。”每学期末,宋瞳都会通过邮箱给同学们发送课件,随之一并寄来的是一封古色古香的信函。
谈及为何要用文言发邮件,宋瞳解释:“备课和上课可能是耗费我最多精力的事件,结课时想有一个仪式感来纪念。不过现代书信格式,始终觉得欠些感觉。一封正式且典雅的书信,可以带来事件落幕的仪式感,同时也表达对大家选课和坚持上课的感谢。毕竟大学里的选修课是个“用脚投票”的课程,我觉得这是大家对我授课内容的认可,所以要谢谢大家。”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