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放榜”时,陕西师范大学“最值得收藏的录取通知书”又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7月17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一处会议室内,吕九如、屈培恒、杨明堂、郭祖仪、郭欣根、毋耀辉、马凡涛、韩月娥、王书欣、符有堂、上官养志等退休教授围坐桌前,用毛笔在录取通知书上写上新生名字、录取专业和报到日期,提笔有力、落笔有神。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5岁,最小的也有62岁,大多头发斑白,手肘处因为长期练字起了老茧。
前一天,陕西师范大学2018级新生录取通知书开笔仪式举行,今年是该校组织退休教授们为新生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第12个年头——从2007年开始,该校便组织退休教师为新生用毛笔写录取通知书,坚持至今。
17日,今年83岁的符有堂老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自己已连续参加了12次手写录取通知书活动,这些年里,有老师因年龄过大或逝世“退出”,又有新的老师接力加入。“学校把这做成了‘传统任务’,坚持了下来。”
“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不写汉字,写不好汉字,这愧对祖先。”17日下午,该校副校长党怀兴对澎湃新闻表示,一些学生在就业市场找工作,因钢笔字、毛笔字以及板书写得不好而被用人单位淘汰,他希望大学生一入学就该知道“学好汉字”。
参加手写通知书要进行摸底和培训
“年龄大了,动作上比原来差了一些。”符有堂向澎湃新闻介绍称,自己已经连续参加了12次手写录取通知书,“一天能写五六十份,写累了中间会休息”,“前边还有好几个老先生写不成了,眼睛不行了”,学校“每年都要换人”。
对此,该校教务处老师汪新庄17日在手写通知书现场告诉澎湃新闻,今年有2名教师“连续写了12年”,其他人则是逐步补充进来的。“有两名参与写通知书的老师现在都不在了。”
据光明网报道,2016年4月,从2012年开始参与手写通知书的老教授贾温性因病住院。住院期间,他还在询问书写工作的安排情况,并不无遗憾地说:“太抱歉了,我住院了,今年写不成了。”他给其他参与者打电话,称“在医院里恢复得挺好”,明年接着写。但其最终因肺部感染,于当年8月逝世。
“有人坚持10多年,有人身体不好退出,还有人去世。比如贾温性先生,非常值得尊敬。”党怀兴称,每年学校会根据“老先生的身体状况、毛笔字功底情况以及爱好”进行选择。
今年62岁的上官养志告诉澎湃新闻,参与手写通知书的老教授均是学校老年书画学会成员。“现有会员60余名,年龄最大的已有90多岁,最小的算我,也有62了。”作为该学院会长,上官养志称, “(手写通知书)不是谁愿意写就能来写,还要摸底、培训”。
“首先是身体情况的考察,以及平常写字的习惯,看适不适合写通知书。选拔后会进行简单的培训,每年要求都不一样。”上官养志告诉澎湃新闻,往年通知书是铜版纸,今年则是宣纸——这对老师要求较高,需具备驾驭宣纸的能力。此外,写字要工整,不用繁体字、不出现连笔。
首次参加这项活动的郭欣根老师表示,“手写通知书是陕西师大的传统,不是谁都能参加”,“退休老师”身份只是第一项要求,重要的是“要有功底”。“能够参与进来是荣誉,不是随随便便的。”郭欣根对此很坦诚,称“以前没能参加是因为老同志里书法家比较多,轮不上我”,这几年有些老师年事已高,这才有了机会。
汪新庄称,今年约有4500名新生前来报到,“老先生们写两天休息两天,每天工作6小时,如果时间拉得较长则需要两周。”据其介绍,截至17日下午,10余人已写了约1500份,到月底基本能完成。
“都照顾着呢,不用担心。”党怀兴告诉澎湃新闻,为避免老先生们过度劳累,写字都在空调房里,同学们也准备了点心、茶水。
会写毛笔字应是教育工作者基本功
老先生们对“写字”都抱有一番热情。郭欣根说,中学时期就开始练字,“全是一种爱好”,现在每天练1-2个小时,否则“就会手痒”。“有老先生85岁了,仍坚持每天练习书法,非常虚心,常拿练习本来请人指正。”郭欣根说。
说起陕西师范大学老年书画协会,上官养志颇为自豪,称该组织“在全省高校里算是做得比较好的”。“老同志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去年大家一共写了700多份作品,悬挂在教室里面,反响特别好,还有学生根据作品名字找到老师,请赐作品。”
“不只是老师、行政管理人员,包括我们的保洁员、理发店工作人员等等,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重视书写汉字、临帖写毛笔字。”此前,该校一名“保洁员书法家”也颇受关注,在党怀兴看来,“这是有渊源的”。该校以人文社科见长,过去就有一批老教授不仅是学者,也是书法家,字写得很好。
“毛笔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一个结晶,会写毛笔字应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郭欣根表示,虽说现在是“无纸办公时代”,但很多年轻大学生“不管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不敢恭维”。“过去讲不会使用筷子不是中国人,那我觉得现在拿不起毛笔不能称为一个文化人。”
党怀兴对此深为认同。据其介绍,学校发起手写通知书,缘由也是“一些学生在就业市场找工作,因钢笔字、毛笔字以及板书写得不好而被用人单位淘汰”,令人着急。党怀兴希望大学生一入学就该知道“学好汉字”。
“从录取通知书开始手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写好汉字、写好毛笔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传承下去,而不能让它消失。”党怀兴说 。
学校将写毛笔字传承下去
“手写录取通知书”已带来了积极影响。符有堂说,以前就有新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专门找到他说“收到通知书很开心”,觉得自豪。
该校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王雪两年前曾收到来自教授们的亲笔通知书,现在又陪在他们身边做志愿者。“收到通知书时很开心,别人的都是打印的,而这是老先生们手写的,有纪念收藏意义。”7月17日,王雪告诉澎湃新闻,现场亲眼看着老先生们写字,觉得他们很辛苦。
老教授们的付出,也收到了“回报”。据党怀兴介绍,学校有一位免费师范毕业生,当年收到了老教授们手写录取通知书,深受触动,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组建了毛笔字练习社,教中学生写字——还有学生拿了全国性的奖项。
“就是通过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让更多的人重视汉字书写。”党怀兴称。
对于今年的新版通知书,党怀兴向澎湃新闻介绍称,学校专门为此征集设计,加入了西安和学校历史文化元素,更加“耐看”。汪新庄此前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称,手写录取通知书“费用和成本确实较高”,但学校大力支持,因为这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对学校招生)有很大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招生质量,因为有了这个活动,有的学生甚至将通知书珍藏起来,当做一生最大的荣耀,所以这几年招生分数不断上涨,和这有一定的关系。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