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牵住教育扶贫“牛鼻子”(深聚焦·聚焦教育扶贫④)
贫困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以教育为例,教学点条件有限、教育力量薄弱、艺术课程专业教师短缺等,是当地教育发展的共同难题。如何提升当地的师资力量,让娃娃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了许多高校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着力思考的重点。
为此,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于2017年启动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乡村美术教师培养计划”,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业师资和美术教育资源,借助教育扶贫网络平台,选拔贫困地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美术功底、有能力、善表达的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作为种子师资学员,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
记者了解到,在助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尤其是从师资培训入手,抓住教育扶贫“牛鼻子”,帮助贫困地区建起一支留得住的优秀教师队伍,实现从“根”上扶贫,是近年来很多高校努力的方向。
乡村教师走出来:更多参与进修培训
云南永平县北斗中学的教育质量,在2013到2016年间实现了从全县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的“逆袭”。时任校长李字明,把这一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自己在2014年到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挂职培训的三个月。
“以前学校升旗仪式上的讲话,都是校长们苦口婆心地讲,后来我们学习了复旦二附中的做法,让同学自己准备、自己发言。”李字明说:“这样的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更理解演讲的内容。”
从治校理念到德育方法,从课改实践到师生团队协作,复旦二附中的“经验法宝”李字明带回去不少。而随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北斗中学的教育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回过头来看,那段挂职培训的日子,确实对我影响很深,感觉像是给自己打开了教师生涯的一扇窗。”李字明说。
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依赖于科学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前不久,中国教师教育精准帮扶大型公益活动“启师·沃土计划”、“三区三州”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建设暨教师教育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动。为期三天的培训,主要为西藏、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教师解读教师教育新体系、分享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设计教师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贫困地区的文化、地理与教师教育实践背景,精确识别贫困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需求,并通过精确的项目设计与管理,扶持贫困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表示,构建优质的区县教师教育体系,是提升区县教育发展内生力的必然要求。
对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是不少高校助力师资扶贫的重要方式。去年暑假,北京科技大学携手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甘肃秦安县7所高中、33所初中、24所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骨干教师共151人进行了小班精品培训。培训不仅让这些参与其中的教师得到了能力的提升,更发挥出了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在对教师培训的回访中了解到,这151名教师返校后,通过“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示范课、公开课、交流研讨等形式,有力促进了当地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校师生走进去:为贫困地区注入新鲜血液
出了云南弥渡县城再向西南走16公里,弥渡二中就坐落在车流穿梭的214国道旁。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师资源极为紧缺。最严重的时候,10个班、500多人的年级组只有三位数学老师。因此,当北京大学的徐蕾和肖静雅两位支教生到来的时候,学校老师们都舒了一口气。一到校,徐蕾就担任起高一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肖静雅则是挑起了高二英语的重担,提前进入备战高考的状态。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先后安排了4批共计11名学生赴弥渡支教,每批为期一年。支教学生扎根学校,与当地师生同吃同住,在传授知识、树立学风、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走进贫困地区,缓解当地教师短缺的压力,带去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许多高校在积极行动。
北航实验学校发挥中小幼衔接的资源优势,与山西省中阳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和北街小学结成手拉手共建校,不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互访、教科研互动和跟班影子培训,举办中阳教师北航培训班、北航实验学校中阳实践团、中阳中小学师生空天文化冬令营等活动,参与师生超过100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经过调研发现,对口帮扶的云南鹤庆县在英语教学上相对薄弱,英语平均分远低于全州的英语平均分。于是,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启动了英语特色教育帮扶工作,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滇西边境八州市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为云南小学生英语清零计划开展英语教师国培;还在大理大学举办了2017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大赛滇西片区公益性选拔赛及滇西总决赛。
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秦安组织开展“教授进中学”活动,“智能汽车什么样”“古典诗歌的魅力”“我身边的无人机”等生动有趣的讲座,得到秦安师生的欢迎。前不久,北京科技大学又携手北京少年创客教育科技研究院,为秦安捐建了“秦安县少年创客工作室”。工作室开展“创意机器人编程”培训班,对秦安各中小学选派的50名科技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网络学习新平台:随时随地享受优质培训
每周三晚上7点到8点,北京师范大学的某个教室或办公室中,都会有一位专家通过电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育心得分享给全国各地的乡村青年教师。这是去年北京师范大学联合30多家教育类公益组织、教育企业、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发起实施的“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中的一个场景。
互联网打破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截至目前,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已覆盖19个省(市、自治区)69个区县、3500余所乡村学校,已经有3.3万余名乡村青年教师从中获益。乡村青年教师通过这张学习网自主参与学习,可以直接收看直播,也可以选择观看回放,还可以随时随地再次观看。他们听完课后,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发布在网络社群中,彼此交流、学习经验,进而将了解的新知识、新理论与新实践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听完《儿童品德的形成规律》课后,内蒙古呼和浩特土左旗王新燕老师受益良多:“儿童品德的形成会影响一生,这一点对于我们所面对的乡村儿童而言,更为重要。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中,我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和道理,更要用爱去关心他们、感动他们。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会爱、学会包容,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目的在于为乡村青年教师搭建专业、系统、精准、持续的社群化学习平台,唤醒乡村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力量,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北京师范大学授课教师高益民表示,“互联网+”的形式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覆盖面大,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乡村教师受益;时间短、容量小,更容易激发起学习的热情;频率适中,乡村教师们学完一节课后,有时间去消化、去实践等等。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无偿输送到贫困地区,是当前高校与地方在教育扶贫上努力的方向。清华大学在云南南涧职教中心建立“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每年通过卫星向当地中小学校长、教师、基层干部等无偿输送逾2000学时的远程培训课程;北京理工大学在山西吕梁学院设立远程教育中心,开展远程学历学位教育;北京实施“京藏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工程”,组织优质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入网络互动直播平台,为拉萨的学生和教师开设远程课堂和远程教研活动。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9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