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日,教育部公布了中考改革细则(详情请看权威 | 中考改革来了!教育部:中考的考试科目、内容都将改变)。其中,“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录取”是本次中考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学校给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真正发挥作用,则成为了教育界纷纷热议的话题。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
要确保评价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
“这一轮中考改革的成败,不在于考试方式的改变,而在于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怎么用。”王殿军对此毫不讳言。
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分数单一的评价学生的局面,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只要能做到客观真实的过程记录,公开透明的公示体系,能确保评价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就一定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要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
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录取,会引导学校、学生和家长增加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程度,但要让综合素质评价发挥更大的推动素质教育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推进两方面改革。
一是初中自主办学,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办学才不会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才会更具个性,学校给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才会在中考招生中有更大的价值。否则,所有学生的综合评价都差不多,综合素质评价就可能变成“鸡肋”。
二是高中自主招生,这次的《意见》也提到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自主招生的力度、能否在自主招生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
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保真”“可用”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都是真正的难点,是个知易行难的问题。由于升学考试的高利害性,综合素质评价的“保真”和“可用”成为一对矛盾。一些地方的探索显示,当它不与升学挂钩时真实可信;一旦挂钩就容易失真而不可使用。完善这一制度,主要靠地方的探索实践。
北京市中考改革的试点,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等6个方面,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服务平台进行管理、记录和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班主任、家长、资源单位等多主体参与评价。
可见,它既是一种评价技术和管理,背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即《意见》所要求的:“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只有建立透明、公开、社会和家长可以参与监督的制度,建立起中考改革的公信力,才能打破招生改革因防腐顾虑而难以深化的困境。
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需要实现中学自主、多元办学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中考录取中发挥作用,这对打破唯分数论更为重要,这也是在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时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有二。
一是推广我国部分地方中考的做法,这也是这次《指导意见》所倡导的,即在中考中把综合素质评价折合为分数纳入中考录取,这可引导学校、学生、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综合素质评价。但如何做到客观、写实、具有个性,将直接影响到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发挥。
做到这些需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实行学校的现代治理。学校自主办学可培养更具个性的学生;实行现代治理,会让综合素质评价透明、公正,具有公信力。总体看来,目前各地中考中综合素质评价分值并不高,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差不多的等级,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及其他中考科目。
二是推进部分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尤其在取消艺术、体育竞赛中考加分之后,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之外,重视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加大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力度。
这次《指导意见》也提到,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这方面改革推进的深入程度,将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推进的深度。
从长远看,我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消除“唯分数论”,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局面,还需要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到的“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深入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这就需要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最终实现中学自主、多元办学。
结语
“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最终使农村孩子吃亏,那我们的改革是失败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北京35中校长朱建民:学校围墙正在垮塌,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领导力系列① | 陈永平:提升教学领导力,给学生能“自我生长”的知识
○国际教育“新兵”王红军:为世界培养认同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罗崇敏:中国教育为何“富不出素质,穷不出精神”
| 根据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综编
| 来源:校长派
| 更多内容请关注:xiaozhang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