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个教师节很快就要到了。不可否认,有些地方的教师节还是组织得很有意义的。比如2015年教师节,笔者任教的当地政府就为教师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每年由财政拨款,为广大教师进行健康检查。教师们情不自禁地说:“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师节礼包!”
但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教师已经对教师节不抱期待了。在教师的印象中,教师节似乎与大多数教师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倒成了党政领导的事,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成了新闻媒体的事,因为他们要忙于开庆祝会或者座谈会,要忙于组织慰问,要忙于报道活动情况,等等。至于教师,除了极少数要接受表彰和慰问,其他人都还得跟平日一样上班、站讲台。
有些学校可能还开个会给教师说声祝福,但大部分学校都是冷冷清清。校长不敢召集教师聚餐或者搞点什么活动,更不敢发放福利津贴,可是谁又乐意听领导坐在主席台上讲那些“热情洋溢”的空话呢?因此不少学校的校长在教师节期间宁可装聋作哑,也不愿自讨没趣。
学生、家长可能还会跟教师发信息、送贺卡,这也能让教师感到稍许暖意。但礼金礼品是不能收的,宴请是不能参加的,各方面的禁令一道接一道。禁令当然是必须的,只是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的热情反倒成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还怎么酝酿得出节日心情呢?
没礼物,没假期,没氛围,没心情,就是多年来教师节的常态。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甘守”、“争做”都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尊师重教,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不能老想着要求教师“甘于清贫”。因此,不管教师节的主题怎么变,其最基本的主旨只能是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应该落实在一件一件实事当中,不能总是用嘴巴和文件来画饼。有的同志特别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说教,甚至呼吁要让教师节回归精神本质,似乎教师只有权利接受一句干干净净的感谢和祝福,不应追求物质上的肯定。这些人学了一悲子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没搞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运动员光靠精神能拿金牌么?科学家光靠精神能让卫星上天么?那些善于说教的人光靠精神能活得下来么?教师也是一样,光靠精神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
教师节是教师的节日,应该让教师过节,而不是让党政领导、教育部门、新闻媒体过节;应该让教师过得开心,而不是让领导满意;应该有实际内容,而不是几句口号。总之,教师节应该符合广大教师的意愿。教师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四没”教师节变成“四有”教师节。
一是有礼物。学校是不敢发礼物的,学生和家长也是不能送礼物的,政府可以吧。教师节建立之初的那些年,地方政府都给广大教师发红包,这样的好传统怎么就丢弃了呢?更何况,为教育办实事,为教师谋福利,本就是政府的责任。
二是有假日。有假也是节日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家给那么多节日都确定了假期,教师节也不应该排除在外。韩国、新加坡、泰国、委内瑞拉、阿尔巴尼亚、苏丹等许多国家教师节都放假一天,中国为什么就做不到?
三是有氛围。氛围不是开个会、发个文、写篇报道就够的,必须整个国家、全社会、各行业都要有实际行动。国家要把尊师重教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全社会都要普及尊师文化和礼仪,各行业都要形成尊师风尚,每一个家庭都要遵循尊师规范。
四是有心情。满足了前面的“三有”,教师自然就有了节日心情,“四有”教师节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四有”只是基本性要求,各地各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真正办一些让教师感觉实惠的实事。
如果年年能过这样的教师节,广大教师自然就会逐渐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也就会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职业信念。
(作者孙光友,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35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近期相关原创评论:
李磊:“围着领导转,做给教师看”的教师节毫无价值
http://pgy.voice.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how/31273
阅读( 7)评论0赞0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