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 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
“小眼镜”越来越多,教育部也忍不住要发文干预了!日前,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通过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等办法,尽量控制“小眼镜”的数量,并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现状:幼儿园就有“小眼镜”
“暑假是学生验光配镜的高峰,很多小学生一开学,鼻梁上就架起了近视眼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一位医生说,该中心对广州中小学生近视状况的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高达60%-70%。
据中山眼科中心验光配镜中心此前进行的统计,近三十年来广州儿童配近视镜的年龄不断前移。“80后”一代多在小学毕业后因近视而配镜,而“90后”配镜高峰出现在小学入学时。如今,相当多的“00后”甚至“10后”,在幼儿园就早早戴上近视镜。专家分析,如今威胁视力的“凶手”主要为埋头刷手机,长时间使用平板电脑、早教机等。专家指出,在电子产品无孔不入的今天,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视力的损害。比如,不能在昏暗的光线下看电子产品。
要求: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现在小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或IPAD的时间都超过一个小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带幼小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当孩子表现得不耐烦时,家长就会把手机给孩子玩游戏,图个省事。家长聊天聊得高兴,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的视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受损了。
《方案》提出,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避免孩子学习和娱乐活动时过多使用电子产品。
《方案》也提出,要避免孩子不良用眼行为。不让孩子在走路时、吃饭时、床上、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下看书或电子产品。老师和家长都要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方案》还要求,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记者了解到,广州不少小学都开设IPAD试验教学,但这些课程占比很小,通常一周只有两节课。教育行政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方案》要求,学校应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得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
“小眼镜”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和课业负担过重密切相关。广州的孩子们课业负担有多重呢?为了摸清学生在校外机构参加培训的情况,今年5月初开始,广州市教育局通过学校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下发了一份电子调查问卷。记者从越秀区一所小学获悉,该校有八成学生参加了课外培训,其中,66%的学生参加的是学科类培训,参加一科培训的学生占比47%,两科的占到33%,三科以上的占20%。
今年广州市少代会调研发现,广州小学高年级学生用于学科辅导的时间平均每周5.4小时,其中,上英语辅导班的占比最高。
如果孩子们成天埋头在书本和电子屏幕前,视力肯定会受损。为此,《方案》要求,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课外培训,杜绝盲目参加培训。坚决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不问兴趣、跟风报班。
《方案》要求,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强化年级组和学科组对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的统筹管理。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
除了要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外,《方案》还提出了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要求严格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视生活和游戏对3—6岁儿童成长的价值,严禁“小学化”教学。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结合地区、季节、学龄阶段特点,为儿童提供有益于视力健康的营养膳食,促进视力保护。
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
记者留意到,为了降低近视率,教育部从问题根源入手,提出要“加强考试管理和改善视觉环境”的要求,严禁以各种名义组织考试选拔学生,还要求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
《方案》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
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严格按照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根据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一次学生座位。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
建立青少年视力电子档案
《方案》要求,小学要接收医疗卫生机构转来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确保一人一档,并随学籍变化实时转移。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对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警示教育,为其开具个人运动处方和保健处方,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
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把视力监测和筛查结果记入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教师发现学生出现看不清黑板、经常揉眼睛等迹象时,要了解其视力情况。《方案》还要求,建立校领导、班主任、校医(保健教师)、学生视力保护委员和志愿者等学生代表为一体的视力健康管理队伍。
记者了解到,在越秀区,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视力检测,同时将结果通知家长,并要求家长带视力异常学生到医疗机构复查,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立“视力健康管理队伍”。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