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文:关爱留守儿童 播洒爱心阳光
图为: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公益慈善文化底蕴深厚,历久弥新。在催人奋进的新时代,福利彩票不仅是汇聚公众爱心的重要渠道,更是弘扬公益慈善文化的重要平台。湖北日报与湖北福彩联合推出本专栏,为爱心人士善行义举点赞,为公益慈善文化传承鼓与呼。“凝聚公益湖北力量”,湖北福彩期待与您携手同行。
10年前,还在武汉大学读大二的她,在劝阻与质疑声中提交了休学一年的申请,只身前往湖北农村与远赴北京,收集留守儿童资料,筹办校内公益组织——武汉大学种太阳工作室。
10年后,她仍坚持在公益道路上奔跑,关注留守儿童并付诸创新性实践,让“种”下的“太阳”更光更亮。
她就是投身公益的原武汉大学种太阳工作室创始人李可欣。
野菊坳 携手呵护幼苗
2009年初,李可欣就读于武汉大学,为何提交了休学一年的申请?这源于一年前的罗田县野菊坳短期支教之行。
偶然瞥见的公益广告中,留守儿童纯净而无助的眼神深深印刻在李可欣的脑海。她决定利用双休去一趟野菊坳,亲眼看看那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她寄宿在雪琪小朋友家中。雪琪的爷爷奶奶为李可欣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村民的淳朴令她动容。但是,由于常年缺失父母的陪伴,雪琪身上表现出的内向甚至孤僻让李可欣很是担忧。两天的时间很短,但这段经历却成为李可欣心中难以忘怀的牵挂。
4个月后的暑假,李可欣与几位同学再次前往野菊坳。这次他们做了更多准备:带上书籍文具;举办文娱活动;开展心理调查……“但是还不够”,李可欣认为,如果真的想为留守儿童带去改变,必须有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计划。
两次野菊坳之行令李可欣深感农村留守儿童处境的艰难。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提交休学申请,自身前往湖北省内农村与北京进行调研。2009年,她在武汉大学校内建立专注于关注留守儿童的公益性组织——武汉大学种太阳工作室。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Sunners”。
2012年6月,李可欣带着一颗公益心走出了葱郁的珞珈山,融进社会这个大熔炉。她曾担任一家在国内率先提出实行“营地教育”公益组织的战略发展顾问。期间,她重新思考和梳理“种太阳”模式,思考如何让怎样让这些种子能够在更广范围内的孩子心中扎根,发芽,思考如何使种太阳模式“知行合一,共同成长”。
2016年,李可欣在汉创办了非盈利性公益组织“武昌区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此后,她曾在北大附中国际部进行了相关的体验性实践教学,这里的部分高中生与老师也成为了“Sunners”,与她一同走进了大凉山区奉献自己的爱心。
李可欣提出的“种太阳”模式要点是营地教育,它是在传统支教模式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框架、设计培训课程。
10年来,“种太阳”已在8座城市21个乡镇32所学校展开关爱留守儿童的夏令营活动,累积参与公益志愿者达2768人,服务乡村学童9809人。
大凉山 收获明媚阳光
2017年春天,李可欣在北京的一次公益会议中,了解到在大凉山区有些“事实孤儿”后,她立马赶往大凉山区的南充市仪陇县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商讨之后决定与当地的“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合作,一起开展当年的夏令营。
2017年7月,李可欣和从全国招募的70余名志愿者在仪陇县金城镇与当地一些“事实孤儿”度过了难忘而美好的夏令营时光。这一次的志愿者,也不仅仅再局限于武汉地区大学生群体,他们中有来自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他们中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高中生和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等。
这一次夏令营采用了“种太阳2.0”模式,通过人文、音乐、科技、科学、建筑、英语六大“工作坊”,用有趣的方式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启蒙。
其中,最具有闪光点的是建筑工作坊。在这里,孩子们和志愿者们一起使用毛线和丝带两种柔性材料,亲手建造出属于他们的一座座“城堡”,在营期的嘉年华之夜里,孩子们唱着歌在亮闪闪的“城堡”里穿梭着。营期结束后,这些由孩子们创造出的“城堡”在城市里举办了展览,向更多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2017年8月,李可欣和另外一批志愿者到恩施望坪村希望小学,在这里开展与仪陇一样的营地内容。在回访时,当地的老师对李可欣说:“一篇《难忘的一天》的作文,孩子们都写了你们办的夏令营呢!”“我以后想当一名建筑师,造很多很坚固的房子给我的爷爷奶奶住……”这是在仪陇营里一名叫天天的孩子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每当李可欣和志愿者看到了这些原本为生活所困的孩子们眼里泛起了希望之光,他们就觉得自己所有的辛勤努力没有白费。
10年来,他们关爱留守儿童,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10年来,“Sunners”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陈子凡 陈佳佳 宋金超)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