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用考网 新闻 > 焦点 > 用考关注 > 藏污纳垢的教育APP 顶风作案屡禁不止为何般?

藏污纳垢的教育APP 顶风作案屡禁不止为何般?

未来网 | 2019-03-18 16:11:22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节节攀升,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融入到教育行业中,催生了一批学习类APP。

但值得警惕的是,涉黄、游戏和商业广告泛滥、侵犯用户隐私等问题突出,而在严管之下仍有不少APP顶风作案。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李建华教授告诉未来网记者,“现在做教育APP的成本很低,很多基层应用都是模板化。违规成本也低,所以关停一个转头又可以再开发一个,导致这种APP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

今年教育部门为治理校园APP连出重拳,继今年年初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近日教育部又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要与网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开展校园APP专项调研,研究制定规范校园APP管理的意见,探索建立规范校园APP管理的长效机制。

藏污纳垢的教育APP

因其能实现及时互动反馈、提高学习作业效率等特点,教育APP深受师生欢迎。然而一度有APP成为藏污纳垢之所,充斥大量色情内容。

早在2017年“学习类App暗藏黄段子”就成为各大媒体曝光的重点,等多款学习类APP里出现色情或性暗示的图文内容。

去年1月份,未来网曾连续曝光“互动作业”APP涉黄,该APP存在有大量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低俗色情互动信息,而在其官方微信“作业小互”中,也包含性暗示的内容图片。

教育APP涉黄已从个别现象演化为社会现象,多家媒体陆续报道过。

据新华社报道,在一款号称“中小学生学习好伙伴”的APP“作业狗”上,社交功能的“遛一遛”版块中,常常可以见到“全网处CP”“刷赞送会员”等信息。在其“醉校园”聊天区,还发现有用户不断发黄色图片和引诱性文字,多次投诉仍然封不住。而且其聊天区基本是不设防的,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为用户发布照片和言论,有些涉黄内容2017年就出现了,运营商一直没有采取任何屏蔽措施。

去年底,南方都市报测评30家热门教育类APP也发现,学习宝、天天练乐乐课堂两家APP的社区版块内含不良内容,其中学习宝内有未成年人发亲吻自拍、大尺度照片等软色情内容。

为了打击屡禁不止的教育APP涉黄问题,在去年4月,国家“扫黄打非”部门就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护苗2018”行动,教育APP首次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教育部今年初又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大量严重违规的APP已经下架。

中国扫黄打非网在今年1月发布的《2018年“扫黄打非”工作述评》显示,“扫黄打非”部门在2018年对学习类移动应用开展专项整治,监测核查了“互动作业”“小猿搜题”“纳米盒”等20余个学习类APP。其中曾被未来网多次曝光的“互动作业”存在大量低俗色情信息,责令APP停止运营并给予罚款5万元,“纳米盒”APP部分网络出版物涉嫌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内容,责令关闭涉事内容板块并罚款8万元。

“越界索权”:教育APP侵犯未成年人隐私

今年1月起,中央网信办等四部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在治理整顿中,相关部门发现,相当多的APP都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

在近日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中,“猿题库”、“校内外”等教育App被通报。其中,猿题库因未公示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等问题被督促整改。“校内外”则因擅自收集使用用户信息被下架。

一些手机App强制收集、使用隐私用户隐私信息,在不经意之中侵害用户合法权利,严重威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甚至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尤其是对学生用户来讲,信息倒卖带来人身安全隐患尤为值得警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振春向未来网记者表示,对于这些问题他十分关注,并把相关提案带上了今年的全国两会。

他建议,监管、整治手机App“越界索权”问题,应做到“责任前置、监管有方、事前事后并重”,“有关部门要加强审核标准,App上线前应在手机应用商店备案,应用商店在网信办或工信部备案审批。通信管理部门、网信管理部门也应该把App列入监管范围内。”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也告诉记者,今年准备提交“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设信息与网络安全内容”的修法议案。

她建议青少年自身需要提升网络素养,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不在任何APP上完善过多的真实资料信息。此外,信息一旦泄露,要及时同软件运营者或网站运营者取得来联系,防止个人信息进一步被恶意传播。

以学习之名借游戏诱导消费

除了以上问题外,目前不少App还逐渐成为了网络游戏的藏身之所,诱导消费。

据央视报道,深圳的赵先生反映,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每天都在使用一款名为“一起小学学生”的手机App,老师会在APP上布置家庭作业。但他发现孩子在完成作业后继续抱着手机不放,他仔细查看后发现,App中出现了网络游戏的界面。

据了解,这款APP可通过做题可获得内藏的“成长世界”等多款游戏的虚拟道具励、建设自己的家园。某家长更是在孩子的缠闹下为这款教育软件内藏的游戏连续付费了1200余元。

据经济日报报道,有的APP还可以通过充值人民币获得“道具”。在一款名为“阿凡题搜题”的APP中,其内设的“脑力挑战中心”中有速算、成语、诗词、英语单词等游戏比赛,用户可以通过购买“显示答案5次”“提示10次”“消除干扰20次”等道具,来提高获胜几率和排名。

记者还发现,一些学习App的运营者,除了利用教学推广游戏以外,还有更狡猾的做法,就是将App里的游戏通道转移到了微信号中,把中小学生用户引导到App以外的地方,试图逃避监管。

已被停止运营的“互动作业”此前也曾“换皮”上线,并形成4个“分身”。其旗下“小四舅”作业学习小程序嵌入第三方游戏平台,利用大量游戏吸引学生用户使用进行导流引量。

据新华社报道,教育类APP的开发准入门槛低,无需教育机构资质,公众号或小程序的开发者甚至可以是个人。这些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收益,会把端口开放给互联网广告分发平台,让其在页面投放广告。一些游戏开发商深知孩子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重要消费群体,在APP中链接游戏,以学习之名吸引更多流量到其游戏界面,进而得到更多“变现”机会和广告开发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如果明知道用户是未成年人,还向其推广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这样的小程序的话,大平台本身就是有责任的,这违反了国家网信办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也违反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但微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微信作为公众号、小程序等的运营平台,虽然负有一定的监管职责,但是审核监管难度大。公众号、小程序运营商开放端口给广告分发平台,微信平台很难都掌握。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屏蔽,但是难度大,有时候也容易造成“误伤”,所以当前审核主要还是靠人工抓取,但面对海量的外部链接内容,审查很难面面俱到。

顶风作案屡禁不止为何般?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要求停止使用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

自《通知》下发后,大批APP被整治下架,但仍有部分APP顶风作案,上述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时有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严重制约着教育的良性发展,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例如在通知中教育部门已经明令禁止通过APP公布学校考试分数和排名。但据新华网报道,通知发布后有学校就暗示家长还可以通过有关APP查询孩子的期末考试分数和排名,登录一看,如果需要了解个性化信息如孩子学业诊断等则需要付费,其中还嵌入了培训机构广告。

教育APP违规屡禁不止,家长怒不可遏,背后究竟为何?关停一个转头又可以再开发一个,面对低门槛的教育APP,各部门又该如何监管?

对这样的情况,李建华告诉未来网记者,所有运营的APP都要有审批和备案制度,但很多其实都没有按严格的审批上线,这些监管手段是缺失的,导致很多问题发生。目前从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已经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践中相应的法规规定还要细化。此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就是加大执行力,比如要求网络运营商,必须加大审批力度加强监管,一经发现违规,立即关停下架。

除此之外,在李建华看来,教育APP治理现在还需要各部门协同整治,“从教育APP内容这一块来讲,提供哪些内容、有怎样的师资力量等的的确确教育部门也能管。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教育APP太多了,这一类的管控,除了教育部门之外,像公安、网信、工信等多部门也都要参与进来。”。

对于如何监管校园APP,教育部近日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也提出与网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开展校园APP专项调研,摸清底数,研判形势,研究制定规范校园APP管理的意见,规范第三方校园APP的引入和自主开发校园APP的建设,探索建立规范校园APP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重点加强学习类APP的规范管理。

  • 标签:考试,考试网,人事考试网,学习,公务员,学历,自考,考研,英语,计算机,职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