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意见》,上海市、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省市。2017年6月,浙江、上海举行了高考改革以来的首次“新高考”。
“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已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10月19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评价道。
陈宝生同时透露,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从程序上说实现这个目标没有问题,具体改到什么程度,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最终要看考生、家长各方面能否有获得感,这是最关键的。”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指出。
储朝晖同时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目前全国31个省市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全部出台。今年秋季,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也已经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储朝晖认为,高考改革正在往前走,大方向是对的,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早在2014年改革方案出台之际,储朝晖就曾担忧新高考程序略显繁琐,或将加重学生、学校的负担。
“考试科目的变化,如果还是在总分录取的模式下,会导致科目减少了,学生压力未必减少。另外有学业水平测试之后,从高一年级进去后,每一个学科的成绩都会计入总分,这就意味着进入高一就等于进入高考,会让高中阶段的学生难以承受。”储朝晖建议,新高考改革还需从改变计划招生、总分录取、单一评价标准等关键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
新政策“查漏补缺”
每年涉及全国几百万名考生的高考,进行全面“更新升级”绝非易事。之所以先从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也正是需要从探索中总结经验,及早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政策。
日前,有分析表明,新高考改革下,学生自主选科产生了“理科萎缩”的现象,重要标志就是今年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相比文理分科时代有明显下滑。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学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以物理为例,浙江全省29.13万名考生中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而在上海这一占比也只有总人数的30%,远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预期。
然而,我国高校对于招收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着明确要求,在“理科萎缩”的条件下,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会带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难题。在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此前对江浙沪若干重点高校的调研中,不少理工科高校或学科甚至表示:需要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补课,才能让学生满足培养要求。
此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还表示,学业水平考试要“选考”,学校就要提供“选课”,不同课程的复杂的排列组合使得原本固定的教学班级无法维持,走班制将成为授课的基本形式。但学校无法预估哪个学科的选考学生多,哪个学科的选考学生少,这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承担教学任务,而这样的条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是难以达到的。此外,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表后,班主任就失去了意义,考勤机制和课堂管理将成为一大难题。”
还有专家表示,新高考方案中,大部分省份提出使用“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机制,综合素质评价的建立固然有助于打破智育一枝独秀的局面,但在实际招录中却很难把握。做家务和去敬老院,公益活动和科学调查哪一个考核分数应该更高?这些都不具有可比性,尤其当学生很多的时候,考核就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造假。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认为,要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可靠,一方面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公示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