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中小学教师评正高,可谓呼声已久,可纵观已经出台此类政策的省份,其对正高级教师的评选“名额少,要求高,难度大”是共同的特征。
国务院常务会: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1、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2、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3、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4、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改革政策很好,但落地实施后能否赢得广大教师的支持?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当然是好事,但真正落地时是否实现初衷,能否赢得广大教师的支持,有几点需要考虑:
1、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价标准,需保证教师安心教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除了建立同行专家委员会评价教师,公开评聘过程外,避免职称评聘中的权钱交易、跑要问题,还须对一级、二级、三级教师的评聘建立新的标准。以笔者之见,对于中级、初级教师(二级、三级教师)职称评审,完全可以建立按照任职年限直接晋级的制度。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根本就不评什么职称。教师是按任职年限确定年薪,年薪随任职年限提高而增长,并通过教师委员会管理、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这样就可让教师安心从事教学,认真完成岗位职责,而不是想着怎样去达到职称评审的条件,包括针对教师的外语职称考试等饱受争议的要求,也可由此从一级评审中取消。按任职年限,对任期考核都合格的教师实行晋级,就让职称评审不受这些非教育因素的干扰。
2、中小学教师可评的“正高”,得让教师能够得着
谌涛,单位系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中小学教师评正高,可谓呼声已久,可纵观已经出台此类政策的省份,其对正高级教师的评选“名额少,要求高,难度大”是共同的特征。
中小学教师评正高的政策初衷是激励、引导在评上高级教师职称之后,能有持续专业发展的目标,避免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反应”。任何的激励目标,要“跳一跳能够得着”,才能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当前各地评正高级教师条件,中小学教师只能是看得见,够不着,其政策的初衷和实施的应然作用必定大打折扣。
当然,作为最高级别的专业职称,其要求必定不能太低,那么在不降低评选标准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政策应有的作用呢?笔者建议,在正高级教师评选中采取双规制:符合评选条件的教师,可以直接申报,参加评选;对于达不到评审条件的高级教师,采取等级资深教师制度,搭建评选的桥梁。
3、同行专家评价,要防止出现潜规则
徐天海,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也需要强化监督以保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很多农村学校规模很小,也许只有十来个人,如果是校内评审,难免会拉帮结派;如果是跨校评审,为了利益而动用一切关系“合纵连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若人际关系成了职称评聘中的“潜规则”,整个职称评聘就毫无公信力可言。
4、评职称可淡化“论文要求”,但不可妖魔化
梁好,单位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督导室,督学,教研员
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对论文的要求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诸多地区明确淡化对论文的要求,特别是对农村教师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做法对于职评中“重论文、轻实绩”的错误导向予以了纠正。
然而,论文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若将其妖魔化,未免有失偏颇。矫枉过正的做法,难免产生新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道路上来。”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教师教学专业能力需要靠实践磨练,更需要通过教育研究来总结提升。教育专业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成果,使模糊的教学感觉确定化、浅显的教学认识深刻化、随意的教学模型理性化,从而,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走向更高的层次,实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因而,职称评定对于教师论文的淡化,在某些方面也弱化了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打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
| 来源:校长派微信公众号
| 搜索请关注:xiaozhang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