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苗秀娟,女,1962年12月出生。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入伍,任工程兵学院政治理论教员,2005年12月被评为教授,现为工程兵学院政治工作专业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研究》《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课程。参与研究全军及总部课题7项。出版《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信息网络与军队党组织建设》《军营文化建设研究》等专著教材20余本。在《解放军报》《军队党的生活》《长缨》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全军首届“育才奖”银奖获得者。原总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荣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原总参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军文化工作课观摩比赛二等奖、原总参文化工作课观摩比赛二等奖、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等多项奖励。3次荣立三等功。
她,头顶地方名牌大学毕业生光环,却毅然选择入伍从教,只为心中对那抹绿色的向往,对三尺讲台的爱恋。
她,有着比共和国的教师节节龄还要长的教龄,却依然如故,一片丹心无悔书写忠诚、三尺讲台辛勤培育先锋。
她,常怀“三心”,常用“三宝”,成果丰硕,桃李满园,却默然将孜孜向学、诲人不倦作为自己毕生不懈追求。
她就是工程兵学院基础部政治工作专业教研室苗秀娟教授,一路征程,她始终坚信“以忠为国,以勤于事,以情暖人”,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之歌。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军人,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苗秀娟热爱军校教员这个职业。因为深深热爱,所以心向往之。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她,面对国家机关、地方高校等众多就业机会,她毅然选择了军校,来到工程兵学院,当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军校教员。
苗秀娟学的是中文专业,到学院后主要承担学历教育的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课程。作为学院第一位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员,她构建了适合学院特点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标准、教材体系和试题库等。在她的努力下,大学语文课被评为学院优质课程,她也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员,荣立三等功,2001年获得军队第一届育才“银奖”。正当她在大学语文教学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时,2004年,学院教育教学开始转型,驾轻就熟的大学语文教学突然没有了。教员有的改行进了机关、有的考研换专业,对于年过不惑的她来说,考研已经超龄,而她又舍不得教员这个岗位。在她从教的第19个年头,面临了一次艰难的抉择。怎么办?面对现实,她下定决心:转型!转到急需教员的军队政治工作教学岗位。
转型,谈何容易,年轻一点,脑子灵活,记忆力好,学什么都快,而她已过了不惑之年,并且当时孩子正上初三。“一旦定下了决心,就要付诸行动。对军队政治工作学这个陌生的专业,只有从头学起,从新干起。”苗秀娟对自己说道,适应转型,才能在钟爱的教学岗位上有新发展、新建树。
以书本为师,打牢专业基础。苗秀娟请当时的教研室主任季明红教授给她开了一张长长的政工专业书目单,政工研究生用两年时间要读的专业书,她必须要在一个学期读完。正课时间在办公室读,下了班陪着准备中考的儿子熬夜苦读。一个学期下来,她读完了在学院图书馆和教研室能找到、托人能买到的所有专业书籍,光学习笔记就记了40多万字。
拜同事为师,汲取他们教学经验的精华。“三人行必有我师”。调到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以后,虚心向徐海孚、周玉珂等老前辈学习,向季明红、徐士科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员学习,向张伟、叶波等年轻教员学习。不论年龄、资历,学高为师。
以部队官兵为师,努力体会兵的生活。毕业就当教员,不知兵味甘苦。对此,从2009年开始,她主动要求全程参与学员毕业综合演练,与学员一起分析课题、研究方案。雨天一起淋,热天一起晒,体会学员演练中的酸甜苦辣。积极融入部队现地教学,放弃暑期休假,跟学员一起到部队现地教学,跟训受教受感悟,交流谈心拉家常,了解学员思想与战士诉求。以部队官兵对指挥员的需求,改进基层政工课教学,使教学内容更贴近部队。
有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对教员这个岗位的珍惜和执着,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2010年被为学院优秀教员,是对她转型成功的最大褒奖,2015年再次被学院优秀教员,这是对她执着的肯定。苗秀娟感到很欣慰,没有愧对军校教员这个职业。
2015年9月10日,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作为学院优秀教员的她走上讲台,欣喜地从院领导手中接过“园丁奖”,面对全院师生官兵,她坚定地说道:“30年了,对于我的岗位,我的工作,我只想说我热爱,我尽责!”顿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气、“誓留真理在人间”的担当、“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勤勉和“无人喝彩自钟情”的洒脱,不断向强军目标这个“主阵地”冲锋,向培育未来战场“急先锋”倾注!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苗秀娟坚守的从教信念。一年年斗转星移,似春霖滋沃土辛勤教师甘作人梯一片丹心育英才;一载载心血培育,如桃李吐芳华茁壮学子矢志成才三尺讲台铸先锋。
转到政工教员岗位后,面对的教学对象主要是“+1”任职培训学员和政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学员大多数是由高中生考取军校的准军官,他们对如何做好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是一片茫然。苗秀娟从军队基层政治工作概念内涵、地位作用、原则方针等理论着手,采取精讲多练、多实践的方式,注重在打牢学员做好基层政工能力上下工夫。比如,在如何讲好基层政治课环节,她结合自己多年来参与学院“四会”政治教员评比的经验,教育学员要重视备课、试讲,尤其是备课中如何查资料、如何写讲稿,更是教给他们方法技巧,待学员们亲身体验登台讲课,苗秀娟一个一个地点评,课后学员们纷纷感慨:“讲好一堂课真不容易,用苗教员教给我们的方法就好多了。”
“+1”学员毕业后作为基层带兵人,会做党支部工作是必备要求。如何当好支委召开支委会、如何与官兵谈心等都很重要。为了让学员学会召开支委会,苗秀娟创新设计了“模拟支委会”教学实践环节。教学中她根据“模拟支委会”教学设计,和学员一起分派角色,体验角色,对照教材要求分析正误,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第三遍,直到大家都弄清楚为止。这些实践环节,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花大量的课余时间,但只要学员需要,不论是中午晚上,还是双休日,苗秀娟都应邀到场参与学员们的练习,对他们进行现场指导。她常说:“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是值得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掌握、会做。”从学院近年来“先锋”系列演习情况来看,学员们的战场鼓动、战时支委会、火线入党等都开展得十分成功。
“先锋-2011”联训演习,年近半百的苗秀娟作为政工调理员和学员一样在野外顶烈日、钻山林、住帐篷。演练团政治处的学员到所属连队检查指导工作,山路颠簸,夜黑路生,大家都劝她不要去了。苗秀娟坚定地说道:“演习场就是战场,军人哪有逃避战场的。”连续多日,连续作战,每次都是拖着星夜的疲倦才回。学员说:“教授您这样以身作则,我们不努力怎么也说不过去。”演习结束时,她所在的演练二团受到院首长和导演组的充分肯定和表扬。总结时,演练团政委给她发来信息:“教授,我们团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成功源自您的栽培,优秀出自您的耕耘。当今天喝彩声响起时,我们永远铭记您的教诲和箴言!”
老牛已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54载人生,31年教龄。她每年的授课量都超过700学时,历经艰难转型,虽已桃李芬芳,但仍老当益壮,青云志坚。
无悔的青春,无悔的选择。“我热爱教员岗位的志向未变,我为国防教育尽责的心愿不改,关爱学员的情感依旧,我愿奉献毕生的精力,为了我们的强军梦想!”苗秀娟说道,砥砺奋进“正青春”,她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苗秀娟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与活力,她用自己教书育人的激情点燃学员学习的热情。她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认真回答学员的每个问题。“决战在沙场,决胜在课堂。我站立的地方就是战场,我怎样,学员就怎样,军队就怎样!”坚定的话语,不变的本色。31年不忘初心,31年继续前进,31年昂扬斗志的奋斗历程,苗秀娟告诫自己:“坚守不变的初心,坚守不变的忠诚,为培育打赢人才倾心血,这是我一名军校教员永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甘为人梯,一身热忱传学业,两袖清风为人师!
为人师表,几度春秋铸师魂,一片丹心育先锋!
回顾自己31年来的从军从教之路,苗秀娟觉得感触最深的就是教书育人要有“三心”:对党忠心、对工作专心、对学生热心。同时,一路走来,有3件“宝贝”始终陪伴着她一路前行,那就是一副度数不断加深的眼镜、一套50多册的各类报刊剪贴本、一辆26吋的自行车。
苗秀娟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员的使命,而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教员对职业最完美的诠释。这也是她教学的一大特点,她把自己对党和军队的忠诚自觉融入教学过程,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终身追求和情感依托。结合自身经历,向学员讲述立身做人的道理,引导学员走好军旅之路,献身国防事业,形象生动、润物无声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授专业知识与灌输政治信念实现了有机结合。许多毕业主动要求到边疆、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毕业学员说,他们立下这个志向,其中就有苗教授的真情引导。听她讲过工程兵精神的学员都说:“既‘土’又‘苦’的工程兵在苗教员的讲述中是那么的神奇,平时能抢险,战时保畅通,干不好工兵,都对不起自己是个兵!”
大家对戴眼镜的苗教授并不陌生。30多年来,眼镜换了多少副,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眼镜的度数不断加深,从最初的不到200度,到现在突破1100度大关,近几年更是节节攀高。熟悉她的人说,那是因为她经常加班加点、用眼过度。
为弥补部队工作实践不足,她还以军旅作品为师。初到政工那段时间,看军旅作品成了她了解部队的一个重要渠道,《士兵突击》《垂直打击》《陆军一号》等优秀军旅作品,先后看了多遍。在与剧中人喜怒哀乐的共鸣中,她触摸着军人的脉搏,聆听军人的心声,感受军人的血性与柔情。这一切,为她的政工教学增加了底蕴、注入了灵魂。跟学员聊天时,她说自己没有带过兵。学员说:“教授您讲课和部队基层结合很紧密,看不出您没有当过兵、带过兵。”这些年下来,苗秀娟的专业基础扎实了,讲课也更受欢迎了,但她眼镜度数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镜片也越来越厚了。
以报为师,深读细研,是苗秀娟每天的必须课,30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尤其是《解放军报》,她把军队报刊作为了解部队、掌握官兵现实思想的重要平台。每天军报必看,有用资料必剪,教学事例案例与时俱进。现在,苗秀娟已拥有20大类、50多本报刊剪贴薄。从1985年震惊世界的百万大裁军,到每年入伍新兵的思想调查,到日前习主席在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那一个个方块、一次次剪贴,有的虽已泛黄,但仍飘着墨香,这些无不记录着她探索求知的每一个脚印。
2005年,苗秀娟进入政工研究生导师组,自行车更是经常与她一起沐朝阳、历风雪,见证她与学员的辛苦与快乐。带第一个研究生写作毕业论文时,她和学员一起查资料、拟提纲、写初稿,每一个环节都严把细抠。修改定稿时,正值元旦假期,大雪纷飞中,教研楼里静悄悄,师生两人靠方便面充饥,硬是把论文如期完成。盲评得分为91分和93分。看到这样的成绩,师生二人默默相对,潸然泪下。就是靠着这股钻劲,苗秀娟指导的学员都曾是研究生大队的“学术之星”,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平均成绩均在85分以上。一道道车辙印证着她平凡的付出,日渐平滑的车轮化作了学员们丰硕的收获。
“一日为师,终生为母”。31年的教学生涯,只要学员需要,不论节假日,还是双休日,她都应邀到场参与学员的练习、进行现场指导。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任职教育教学的推进,政工教学的实践性、实战化特征凸显,更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充实完善。她的自行车,成了与学员沟通交流、教学相长的忠实无言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