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用考网>教育要闻>高考>陶西平:未来学校有6个共同点,学校和教师不会消亡

陶西平:未来学校有6个共同点,学校和教师不会消亡

高考 | 用考网 2017-08-08 11:18:01

  陶西平:未来学校有6个共同点,学校和教师不会消亡

  精彩导读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亡,但随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要以更多的投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

  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我认为未来学校的研究,在关注怎样变的同时,必须和“为什么要变”“为谁服务来变”两者统一起来。

  “未来学校”为什么要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把教育引导到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向上去

  时代的变迁,当今时代充满着挑战和机遇。一方面这个挑战来自于两个失衡,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失衡,这两个失衡实际上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另一个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的多极化也已经形成,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联合国去年峰会确定,到2030年全世界共同的目标,即以下三者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

  社会包容性的增强;

  环境的可持续性。

  根据这个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个关于教育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提出,应该把教育引导到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向上去。这个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向,实际上就是教育应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服务。

  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首先,是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一定要把价值观放在重要的地位

  这个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世界各国都在讲的价值观,虽然各国价值观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实际上,一个人才他可以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也可以毁灭人类。所以在面对这个挑战面前,我们需要强调价值观教育,需要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是人的能力

  那个当初在工业时代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做一个好工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2、我们的教育既要为人的素质提高服务,又要为提高人的素质的开展教育活动

  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技术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改变。所以,我们的教育既要为人的素质提高服务,又要为提高人的素质的开展教育活动,改变教育的形态和学习方式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我们现在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教育,但实际上,未来的科技发展速度可能很快,也有可能几十年之后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是最先进的。

  3、群众的需求:接受更好的教育来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的需求,群众对于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历史形成的矛盾,特别是怎么缩小国家之间、民主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这个变成了我们当前非常突出的问题。

  所以,现在教育把“平等”和“质量”两个放在重要的地位,也是在这样考虑。贫富的鸿沟有可能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更进一步加深。

  第一道数字鸿沟会产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和不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或者使用信息技术和不使用信息技术的人群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

  第二道数字鸿沟会产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差异之间,虽然现在人人都用手机,但是个体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他的水平和能力相差是非常远的。

  所以,“未来学校”的研究是非常需要的,因为是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

  “未来学校”有6个共同特点

  未来学校是在现实学校基础上通过教育改革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未来学校是多样化的,但我国的未来学校应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在基础素质方面,要培养适应并且参与时代发展和变革的人,他们应该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有更强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更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有更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

  在培养方向上,在重视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同时,更加重视为应用型包括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学校形态应该更加开放

  空间更加开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校的围墙被打破,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场所更加多元;时间更加开放,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将被打破,学习时间更加自主;学习者更加开放,打破学籍和年纪的限制,朝着终身学习的方向迈进。

  三、学习方式更加多元

  学习内容将实现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相互协调;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观相互协调;传统科学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相互协调;教与育相互协调。

  学生有着更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结成学习共同体。

  四、学习环境更加改善

  学校布局、教室格局、校园环境应该更加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先进人工智能设施将用于教学,学校信息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五、教师队伍更加优秀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亡,但随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要以更多的投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六、教育评价更加全面

  要进一步加强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将社会本位的教育公平和个体本位的教育公平有机结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使其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未来学校的理想不一定能成现实,这不是必然的结果,且过程是艰苦和渐进的,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

  首先,行政部门应该有战略思维,逐步调整与建设未来学校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

  其次,要进一步落实在党的领导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制定并支持对未来学校课题的研究和实验;

  再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素养提升,推动教师在学校中角色的转变;

  最后,要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与互鉴,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和推动未来学校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以上内容根据陶西平在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第二期教育沙龙“遇见未来学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办学探索”上的发言整理)

  | 来源:校长派微信公众号

  | 搜索请关注:xiaozhangpai

  • 标签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