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报6月5日评论《用自己的方式为高考护航》,读后深有同感。寒窗苦读十数载,一朝金榜题名时。高考降临,保障高考平安顺利进行,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这其中,“禁噪”是一大重点。现实中,“噪音扰民”不是哪一个城市的独有现象,观之当下,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在施工噪音、交通噪声、工业噪音、娱乐噪音的共同作用下,均面临“噪音围困”。也正因此,每到高考都会开展“禁噪”专项整治行动,避免噪音对考生的影响。
开展噪音专项整治行动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也要看到,专项整治虽然有效,但往往会在高考过后出现反弹。此中原因很多,与内心“噪音”有重要关联。各种噪音的产生,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都是由人制造出来的,人之所以制造噪音,根源恰恰是人内心的“噪音”所致——不敬畏规则,不懂得自律,只顾自己尽情宣泄,不顾他人能否承受。
可见,高考“禁噪”也好,治理日常的噪音扰民也罢,需要在两方面发力:一是有关部门应加大整治力度,加重处罚强度;二是要注重教育引导,通过案例分析、交流谈心等方式,去医治人们内心中的“噪音”,使人们敬畏规则,懂得自律。如此,才能在宣泄情绪时,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感受。
学会安静休闲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必须补上这一课,这是一种公民自律,更是一种做人教养。
孙维国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