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用考网>教育要闻>教育动态>教师动辄辞职,师生关系真的如此脆弱?

教师动辄辞职,师生关系真的如此脆弱?

教育动态 | 嘉馨 2018-06-06 09:53:31

  近日,河南省驻马店某县小学一名老师提出辞职申请,缘由是这位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部分家长不满,这名老师被家长威胁,并要求其“登门道歉”,否则就到教育局反映,这让该老师心生“魔障”,不能再安心教学,进而提交了辞呈。随后,该辞职信在网络上疯传,并引起教师群体的共振和热议。

教师动辄辞职,师生关系真的如此脆弱?

  如今,教师辞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说之前的那封著名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评价认为,现在教师群体已不再那么在意“铁饭碗”,当然,也有人对此保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任性的做法。但这封辞职信的热议起码说明,教师群体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不均衡的付出和回报,开始有了“个体意识的觉醒”,进而表达出逃离的意愿。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了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选择忍受。

  而这位因家长“威胁”愤而离职的这名小学老师,则让人看到脆弱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一些教师的“个体回归”让师生的关系显得有些被动,尤其是教师遇到一些坎的时候,内心难以和解,最终选择离开教师岗位,尝试另外一种自己希望的生活。固然,这样做很是潇洒,但离开就一定意味着解放吗?难说。

  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师生关系问题,尤其在中小学体系中,教师的为难之处,不仅在于升学率,如何与领导相处等,还在于要面对那些既“爱子心切”却又“恨铁不成钢”的部分家长。他们的小孩成绩不如他人,又被“二次伤害”,那么这位教师肯定就会成为被攻击的靶子,进而把对子女不努力的气撒在教师身上,还要告到教育管理部门。这就导致把矛盾进一步升级到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层面,学校和家长、生源的层面,最终,这位教师也就只能以辞职来表达歉意和妥协。

  师生关系变得脆弱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在双方都不理智的情景下造成的。缺乏良性沟通的教育关系,就犹如一丝琴弦,但凡遇到一些波折,很可能就会被力度过大的一方弄断,受伤的注定是双方,而不是一个人。

  要想改变这样的脆弱性,须从三方面加以考虑:

  其一,加强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毕竟电话、微信都没有面谈更有效果。正如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网络沟通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差,降低了人们口头和肢体语言沟通的能力,无法准确传递出表情、神态、目光、接触、语气、声音、面色等非语言信息”。

  其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方法上要注意,尤其是要做到“差异化”“因材施教”,在不能伤害他人尊严的前提下教育,否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其三,学校要给予教师一个合理的考核标准,并能妥善处理教师和家长的冲突。事实上,很多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的离职,也不在于某一件事情上,当下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可谓既多又高,这就带给教师颇大压力,但付出和回报往往又不均衡。这就意味着如何让老师有“获得感”显得格外重要,毕竟老师也要生存。

  ■刘晨

  来源:解放日报

  • 标签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