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马伯寅专访
近日,“不忘初心——马伯寅书法展”在雅昌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精选了马伯寅在业余时间创作的80余幅书法精品,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在艺术风格、书写文本和展览形式等方面创新发力,以求消解书法审美在大众与专家之间的隔阂。借此契机,这位擅长多种书体,并乐于创新的书法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自小,马伯寅便在外祖父——中国著名书法家陈翰彬的教导下练习书法。从颜真卿、柳公权二家入手,由“形”而入,在字的结构和骨架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之后,不断探索进而达到笔法运用相对自由的境地。马伯寅的作品面目丰富,有的古拙厚重,有的雄强恣肆,有的文静秀气,有的洒脱流丽。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曾评价他的作品:“能够尝试打通碑帖藩篱,体现出强烈的突破意识和表现意识,体现出对中国古代书法经典法帖的汲取与继承”。
在马伯寅看来,仅有技术上的纯熟是无法成就艺术审美高度的,“一个人的经历最终会成为构筑他对人文对艺术深层思考的基石”。如何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水平?马伯寅表示,尽管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但却有两个相对的评价视角: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继承的水准;二是融入个人审美风格的水准。好的书法作品,对经典审美的继承方面要“到位”,在个人审美情趣方面要有“味道”。马伯寅并非职业书法家,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金融法方向)学历的他,曾任金融监管领导工作,也曾作为援疆干部上过天山大漠,目前为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挂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提供了广阔而新颖的艺术观照角度。“始于技,精于艺,成于道,归于人”,马伯寅这样描述他的艺术观念。
历史上的书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存在,是文人士大夫的一项技能,也是小部分社会精英所具备的个人修养和小众情趣。“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法帖艺术珍品,在当时仅作为一种文字记录”。当书法逐渐因印刷和智能输入的发展丧失实用性而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时,则具有了明显的“载体”特征。马伯寅认为,“在展厅中供人欣赏”这种形式的转变,书法实则有机会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但目前艺术家的专业水平和大众审美能力之间存在隔阂的现状,让书法看上去仍像是少部分人的兴趣。“大众现在确实还不具备整体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需要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审美体系,在训练和培养中获得的一种素质”。马伯寅坦言:“大众整体上对艺术的欣赏、鉴赏能力不够,与‘美育’的缺失息息相关。艺术家有责任在保持高水平创作的同时,多修一些桥梁,多搭一些台阶,为修复专业与大众的审美隔阂中做出努力”。
这种努力体现在马伯寅的书法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创新。他在观察和调查后发现,“许多人欣赏书法,先要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于是他尝试将书写的文本作为连接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桥”。在马伯寅的书法作品中,不仅有《将进酒》这样的诗词名篇,张国荣代表作《我》的歌词,电影《无问西东》的台词等也都被马伯寅赋予了新的视觉冲击和艺术生命。在作品行书斗方《无问西东》中,马伯寅以淡墨行书在纸张四角写就“无问西东”四字,体现电影主人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超然心态,并用红色小楷在中间留白处细细描写经典台词。“那是心的颜色,有一种真实而纯净的感染力”,马伯寅这种在章法和墨色上的独特艺术化处理,不仅遵从了文本的情绪,也使作品更富有互动性和吸引力。“每一次展览和对话,其实都是对大众的美感教育”。
来深工作后,马伯寅说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此次展出的全部作品,均为在深工作的业余时间创作。“我身边的同事总是在尝试创新来更好地完成工作,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工作和艺术创作”。马伯寅始终强调,在科技创新之余,人文更是不可或缺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精神的追求。”无论是从创作视角,还是意义探寻,马伯寅更喜欢从大众角度出发:“好的艺术修养为生活品质带来的最直观改变,就是让生活拥有更多滋味。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要让审美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精神领域。”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8年0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