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像生命中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希望更多人来关注少儿书籍的创意供给问题,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原创阅读经典。
■ 子墨
临近六一,一个跟孩子阅读有关的话题,更加逼仄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今,童书早已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可面对看似繁荣的童书市场,很多家长却非常无奈:从低幼启蒙阶段开始,从绘本、桥梁书再到科普读物,“西餐”往往占据了主菜单。
“西餐”或者说西方经典儿童读物当然没什么不好,对此我们应持开放的态度,帮助孩子扩展更开阔的阅读视野。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当孩子了解圣诞多过春节,喜欢面包超过饺子,热衷国外习俗胜过中国传统,我们如何通过方块汉字,给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一个更富有自己民族气息、色彩与味道的中国?
首先得承认,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与引进来的外国读物确实受孩子们欢迎有关。前不久,有人向我推荐了两本童话,一本是获得1961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时代广场的蟋蟀》,另一本是半个多世纪前风行于美国的《夏洛的网》。这两本书讲述的都是有关各种生命之间——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以及一只蜘蛛与一只小猪之间爱和关怀的故事,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打动人心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儿童读物质量参差不齐,要么充满了太多的道德说教味道,要么是日益漫画化与卡通化。甚至有作家表示,自己写出来的书从不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与黑心商贩不吃自己制造的有毒食品何异?不,那种文字中的三聚氰胺,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更有着难以察觉的伤害。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集中在中小学时期,和上一代相比,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电子化、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信息传播日趋多元,网络快餐文化兴起,电子游戏、口袋书等往往构成了他们的阅读生态环境。如何让孩子建立起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兴趣,成了关涉一个人以及一个民族的教养与气度的现实话题。
我想起了曾经担任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演讲嘉宾的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今天的很多中年人都是读郑渊洁的童话长大的,上世纪80年代,他笔下的皮皮鲁与鲁西西,曾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记忆。但是,这么大一个国度,像郑渊洁这样的童话作家还是太少了。再说,时过境迁,皮皮鲁与鲁西西对今天的孩子也未必能产生像过去那么大的吸引力。那么,我们的郑渊洁第二或第三在哪里?
阅读像生命中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希望更多人来关注少儿书籍的创意供给问题,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原创阅读经典;希望有更多的经典与更多的孩子相遇,使他们更好地获得发现美的能力,使社会得以更好地保持对阅读的敬意——少儿阅读是一个人的阅读起点,从来就不该是小儿科的代名词。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