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篇名为《卖米》的北大获奖作文在朋友圈里刷屏。这篇文章讲的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女生与母亲卖米的故事,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2004年6月被权威文学杂志《当代》发表,随后被《读者》、《新华文摘》转摘,一度引起轰动。张培祥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仅24岁。
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仅仅为了每斤相差两分钱,而150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这位母亲就能纠缠半天,愿意降价了还要被米贩子刁难,最终忍受了大半天的毒太阳,米还是没有卖出去,只好再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把米挑回家。了解到张培祥的家庭状况,或许也就知道了钱对于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人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人在生活,有人只是“活着”。当时的张培祥家庭,就只是在“活着”——父亲在家等着“米换钱买药治病”,姐弟俩上学要钱,当姐姐与母亲出去卖米时,“弟弟也才十一二岁的毛孩子,还不得不找着锄头去放水”……看到了这样一幕,有一种眼角湿润的感觉,这是很多人曾经的记忆。别以为这页已经完全翻过去了,在现实中依然存在一些艰难活着的人。感同身受,为活着拼尽全力的人,更会被“卖米”打动。
是的,“生活不易”,这也是很多人看完这篇文章的感慨。可是这篇作文讲述的并不止于此,从中,还能看到一种叫做原则的东西。
看过文章,估计会有人认为这位母亲太执拗,甚至就连张培祥也曾“埋怨”母亲。母亲这么做的原因,既在“三块钱不是钱”的反问中,还在“也不光是几块钱的事,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卖了”的自问中。“我家的米比场上哪个人卖的米都要好”,在母亲的纯朴认知里,既然是好米就要卖出好价。这其实也是她的一种质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自以为很懂市场的人看来,生意不外乎妥协,人生不外乎妥协,有什么不可以妥协的。这种妥协的人,也向来被认为是聪明人,他们也往往活得很好。而那些有原则的人,执拗的人,也往往被认为是“愚人”,不可与交也。就好像那个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有多少人认可他的骑士精神,只会嘲讽他的可笑。再如希腊神话里那个每天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在劳而无功中,又会得到多少善意的笑容?
这世界有聪明人,也有笨人,人们都想当聪明人,也喜欢与聪明人打交道。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个世界只由聪明人组成,又会变成什么样?作家刘震云就曾经讲过,“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这句话也得到了很多认可。其实刘震云还是讲的一种成功观和方法论,在现实中还有不少“笨人”,他们有原则、有底线,有时显得不识时务,当然也没有成功。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位母亲就是一位“笨人”。她有自己的原则,更有自己的坚持;哪怕很需要钱,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当然,她也有自己的犹豫,也正是这种犹豫让其具有一种真实的质感。她坚持“好米就要卖好价”,这错了吗?在市场那里,这可能只是一种可笑的执拗,可作为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却不应该被鄙视。很难说,这种执拗的性格与生活的现状完全没有关系,也因此让坚持原则有了一种悲壮的画面感。(乔杉)
来源:北京青年报